「從偏鄉走向國際:北醫學生服務隊發展史」

北醫學生服務隊成立之後,就走遍臺灣各偏鄉,近年來又將足跡延伸至東南亞、非洲等地區。臺北醫學大學校史室於2025年5月23日,在醫學綜合大樓前棟1樓大廳舉辦「從偏鄉走向國際:北醫學生服務隊發展史」開幕典禮。透過本次展覽,不僅是服務隊歷史的回顧,更是一份價值的傳承,讓我們看見一代又一代的北醫人如何在服務中成長、在挑戰中茁壯。

 

 

 

 

 

 

 

 

 

 

【左圖:張君照副院長致辭分享服務隊時期的點點滴滴】【右圖:開幕邀請到康輔進行表演,同學們熱力四射的演出】

開幕典禮當天由朱娟秀副校長代表致辭,並邀請到歷年曾參與各學生服務隊的校友貴賓,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張君照副院長、北醫附醫骨科部吳孟晃主任、天使心社福基金會劉淑慧副處長、藥學系系友會陳澤鈞理事長、藥學系系友會江振聿秘書長、大臺北地區校友會楊邦媛理事長、北藥文教基金會林素仰董事、杏青康輔社會醫療文藝服務隊黃敏哲指導老師、飛洋國際服務團郭曉靜指導老師、楓杏醫學青年服務團王南淵指導老師、楓杏醫學青年服務團蕭玉婷隨隊護理師、王靜瓊學務長、醫學院吳建志前副院長、學生會翁偉傑會長等,師生、校友逾百名參與盛會。

 

 

 

 

 

 

 

 

 

本次展覽內容包含北醫學生服務精神的起點,從早期的勞動服務,到有制度的暑期服務隊,1971年成立第一個社團「樂幼社」。服務隊也同時肩負學術研究的使命,進行藥用植物、寄生蟲病以及農漁村公共衛生研究等。【左圖:本次展覽在醫學綜合大樓前棟2樓的醫學教育館】【右圖:校友們在展出的照片中找到自己年輕時服務的身影】

 

 

 

 

 

 

 

 

 

 

隨著臺灣衛生環境改善後,服務隊的方向也逐漸從醫療行為改變為公衛與衛教。近年來,學生服務的對象也推向海外,獲得各界極高的肯定,獲獎無數。儘管本校學生人數不比綜合型大學,但醫療服務隊人數卻獨占鰲頭,113年度共組成27支隊伍,1,113人次的學生參與服務,將熱情與能量帶向世界,共同為改善醫療環境付出最大的努力。【上圖:展覽蒐集了北醫學生服務隊的各式文物,包含創團匾額、出隊隊旗、營隊表演用品、健檢工具,以及同學手繪的衛教繪本】

本檔展覽展期自2025年5月23日至2026年1月13日,地點在臺北醫學大學醫學教育館(醫學綜合大樓前棟2樓),歡迎各界蒞臨參觀。

【下圖:開幕貴賓合影,右起曾齡儀校史室主任、王靜瓊學務長、黃敏哲校友、蔡宛真主任秘書、郭曉靜校友、吳建志校友、林素仰校友、翁偉傑學生會長、張君照校友、朱娟秀副校長、陳澤鈞校友、吳孟晃校友、江振聿校友、劉淑慧校友、王南淵校友、楊邦媛校友、蕭玉婷校友】

 

臺灣生產教育展「從產婆到婦產科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於2024年5月16日舉辦「從產婆到婦產科醫師」臺灣生產教育展開幕典禮,展出臺灣早期婦產科發展的歷史,從日治時期到現代、傳統VS.現代接生方式,以及北醫大創校以來的婦產學科的發展歷程,展期從當日起到2025年1月10日。


【上圖:左起朱娟秀副校長、邱孝震前董事、徐美玟執行長、吳麥斯校長、陳旭君醫師、吳逸文主秘、曾齡儀主任】

開幕典禮在本校學生社團管絃樂社演奏《愛的禮讚》中揭開,與會貴賓除了校內長官外,也邀請到北醫前董事、醫學系第2屆校友、聖心婦產科邱孝震院長,北醫創辦人徐千田之女、防癌研究基金會徐美玟執行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前院長陳庵君之女、理想家牙醫診所負責人陳旭君醫師及大稻埕醫療史導覽何良正老師等貴賓一起共襄盛舉。

 

 

 

 

 

 

 

 

 

吳麥斯校長致辭時表示,在溫馨的5月展出「從產婆到婦產科醫師」臺灣生產教育展,其中有相當多珍貴的收藏,要感謝徐千田創辦人及陳庵君院長在北醫建校時期,為北醫婦產科打下深厚的基礎,也出借許多相關文物,讓師生更了解婦產科的發展脈絡,就像展出的主題「從產婆到婦產科醫師」,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未來我們將朝向女性健康照護發展,邁向全人照護。【圖說:吳麥斯校長致辭與陳旭君醫師分享】

北醫附醫前院長陳庵君之女陳旭君醫師分享,她是經歷過產婆年代的人,因為當年她父親仍是實習醫師,只能仰賴產婆到家裡接生,而且以前鄉下出生的嬰兒,都不會立即報戶口,要等出生一個月穩定後才會報,早期醫療設備不足及時空背景,足以顯現今日醫學的進步可以帶給人類很多好處。

臺灣俗諺:「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傳統時代醫學不若現在發達,婦女生產需承擔極大風險。接生者、生產空間、生產器具也與今日非常不同。校史室曾齡儀主任指出,特別向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博物館、光田綜合醫院等單位、北醫婦產科校友等人,租借珍貴文物展覽,包括:第一代超音波、木質聽胎心音器及美國扁型奶嘴奶瓶等,讓大家一窺傳統婦產科的歷史。

在接生者方面,以前由傳統產婆接生,現代人熟悉的「婦產科醫師」要到1920年代才出現於臺灣歷史中。但由於當時婦女不習慣讓男醫師內診,經過現代醫療訓練的「助產士」(新式產婆)扮演了重要角色,直到1970年代以後,婦產科醫師才逐漸取代新式產婆,成為主要接生者。

本展覽分為3個區塊,第1部分簡介傳統時代的接生者與生產方式,第2部分說明日治時期臺灣產婦人科(婦產科)的發展歷程,第3部分是1960年代北醫創校以後婦產學科的發展。另有8面展板,分別介紹助產士的培育歷程,以及臺灣歷史上幾位重要的婦產科醫師,包括北醫創辦人徐千田等人。臺灣生產教育展的展出時間從2024年5月16日~2025年1月10日止,展覽地點為醫學教育館(醫學綜合大樓前棟2樓)。

【下圖:臺灣生產教育展開幕典禮,吳麥斯校長(前排中)與學校長官及與會貴賓、師生合影】

北醫清水模建築展

臺北醫學大學於2022年12月舉辦「北醫清水模建築展」,展出臺灣早期的清水模建築,也是北醫建校初期具代表性的教學大樓、實驗大樓及形態學大樓,當時由知名建築大師吳明修所設計、監造,為展現其歷久彌新的建築美學及文化保存,北醫大耗時近兩年,修復了教學大樓清水模外觀,並重新裝修教室,藉由新舊交融,開拓北醫創新與永續並存的新格局。

 

12月9日於教學大樓川堂舉辦「誠.樸:北醫清水模建築展」開幕典禮,邀請陳瑞杰董事長、林建煌校長、立法院吳思瑤委員、吳介信副校長、陳震宇副校長、朱娟秀副校長、吳麥斯副校長、施純明主任秘書、校友會李靜蘭總會長、實踐大學王俊雄教授、吳明修建築師夫人及女兒陳淑容女士、吳旻熹女士,以及校內許多長官同仁與同學們共襄盛舉。【左圖:開幕儀式邀請到北醫國樂社及北極星詩社學生社團進行表演及吟詩】【右圖:開幕典禮揭幕貴賓合影,右起校友會李靜蘭總會長、吳明修建築師夫人陳淑容女士、陳瑞杰董事長、林建煌校長、立法院吳思瑤委員、王俊雄顧問】

 

清水模是本校早期建築的主要工法,吳明修建築師為北醫所設計的大樓,有完善的空間規劃、準確的鋼筋組立、一絲不苟的模板施作,以及細膩的混凝土灌注掌控,是清水模建築藝術的四個要素,現已成為臺灣建築瑰寶,也是「粗獷主義」重要的代表作。

 

本校清水模展顧問的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主任王俊雄教授說,北醫清水模是全臺灣最早完成的清水模建築,可說是引領世界風潮最前端,在1960年代是相當前衛的建築代表。北醫清水模建築主要在柱、樑、西面走廊座椅和欄杆,以及東面遮陽板都極具設計巧思,且貼合於當時規劃的需求與理想;施工方面特別是厚度僅約10公分遮陽板施作,數十塊遮陽板每塊都施工精確,井然有序,一再的體現當時營造者用心與實在。【左圖:展覽展示的清水模工法器具】【右圖:教學大樓東面,厚度約10公分遮陽板】

   

本次展覽除了介紹這3棟建築以外,由於北醫清水模建築使用已近60年,鑑於教學大樓的歷史價值,校方於2021年起積極推動教學大樓整修計畫。一方面透過「修復」恢復其舊貌,尤其保存珍貴獨特的清水模質感;另一方面透過「提升」教室的設施設備,讓教學大樓邁向新的未來,才得以藉由新舊交融的方式,賦予教學大樓全新的意義,本檔展覽展期自2022年12月9日至2023年5月19日止。

近年北醫大也完成校園景觀總體規劃,包括重現北醫人記憶中的「百米大道廣場」、修復清水模外觀的教學大樓,換上新穎教學設備的2字頭教室,還有口腔大樓前廣場以及翠綠的足壘球場,嶄新的校園風貌,讓師生感受到與以往非常不同的北醫大校園,也提供師生更多、更舒適的使用空間。【下圖:本次展覽的開幕典禮地點特別選在教學大樓川堂】

 

「從新鮮人到北醫人—北醫早期的校園點滴」

校史館與醫教館舉辦「60週年校慶特展」聯展

展期:2020年10月30日至2021年5月17日

臺北醫學大學為慶祝60週年校慶特別推出兩場檔展;在醫學綜合大樓前棟1樓校史館展出「走過一甲子,今日之北醫」特展;在2樓的醫學教育館展出「從新鮮人到北醫人—北醫早期的校園點滴」特展,展期自2020年10月30日至2021年5月17日止。

本校創校於1960年,最初的臺北醫學院從3間鋁皮屋開始,到今日的北醫大一校六院之體系;從當年的醫、牙、藥3個學系,到今天的11個學院;從200餘名新生,到現在超過4萬名遍佈海內外各界的校友菁英。2020年對於本校而言是意義重大的一年,自1960年創校至今已滿60歲,走過這一甲子的歲月,北醫經歷了許多風雨,不同時期的所經歷的點點滴滴皆存於北醫師生的心中。【左圖:校史館展出「走過一甲子,今日之北醫」特展】【右圖:校史館展出北醫各附屬醫院的模型】

時至今日,北醫的體系與規模與最初的臺北醫學院已經大不相同,現今不論在教學、研究、醫療等各項領域皆表現亮眼,在這個60歲生日的特殊日子裡,有許多回到母校與北醫一起共享這份喜悅的北醫人,因此校史館藉由本次的60週年特展來介紹現今北醫體系的概況,期望透過本次的展覽讓回到母校的北醫人以及將來的北醫學子能夠更加認識整個北醫體系的現況,進而認同北醫。【左圖:醫學教育館展出「從新鮮人到北醫人—北醫早期的校園點滴」特展】【右圖:北醫學子在校園揮灑青春的紀錄】

北醫創校以來,小自書本、玻璃管等教學器材,大至土地、房舍,皆是由私人捐資而來。回顧過往60年來,早期的教學空間、教學環境與校園生活常是老北醫人一輩子的回憶,求學過程中經歷了各式各樣的人、事、物,並伴隨北醫成長至今。為了喚起校友們曾經在這片校園生活的共同回憶,醫學教育館本次展覽展出了早期建築模型、教學器材、學生社團文物,以及畢業紀念冊與畢業合照等物件,透過這些文物一同見證北醫學子從入學到畢業,從新鮮人到北醫人的歷程。(文/秘書處校史室)【左圖:北醫各式早期教學器材】

北醫大校樹票選活動,「楓香」脫穎而出

北醫大校樹票選活動,「楓香」脫穎而出

活動期間:2019年11月11日至29日

繼2017年「吉祥物票選活動」,選出鳳頭蒼鷹成為臺北醫學大學的正式吉祥物後,2019年底秘書處校史室與學生會再次攜手舉辦「校樹票選活動」,最後票選結果由「楓香」以1,737票脫穎而出,成為北醫大的正式校樹。本次校樹票選活動自2019年11月11日至29日,除全校教職員、學生外,廣大的校友們也一同參與了校樹票選,讓活動格外熱鬧精彩。

秘書處校史室與第13屆學生會也於2019年12月20日在醫學綜合大樓前棟1樓大廳舉辦「臺北醫學大學校樹公告儀式」,現場由朱娟秀副校長擔任嘉賓正式公告票選結果,宣布「楓香」成為臺北醫學大學正式校樹。活動除頒發投票獎與預測獎外,並於現場進行抽獎活動,吸引逾百名學生與同仁共襄盛舉。【圖:朱娟秀副校長在校樹公告儀式中宣告票選結果(左圖),吸引逾百名學生與同仁共襄盛舉(右圖)】

北醫大創校近60年來,校區陸續種植了近1,200餘株樹苗,目前仍留有25種、約800棵大型喬木,以及灌木植栽近20種。本次票選共有3組候選樹種:
1號樹種楓香:是北醫校園內佔地最廣樹種,楓林道更成為北醫地標景觀,校內還有一棵老楓香是臺北市政府「綠色資源檔案」認定追蹤的「受保護樹木」。【右圖:楓林大道上被臺北市政府認定追蹤保護的老楓香】

2號樹種小葉欖仁:是醫學綜合大樓落成後剛植栽的樹種,圍繞於醫學綜合大樓與口腔醫學大樓之間,形態學大樓旁也有自北醫附醫舊大門移植過來的小葉欖仁,見證了過去與現在的北醫。
3號樹種白千層:更是老北醫人的回憶,當年校園百米道右側與操場後面,白千層的數量曾經也是不亞於楓香。
【左圖:圍繞於醫學綜合大樓與口腔醫學大樓之間的小葉欖仁】【右圖:杏春樓旁邊的白千層】

校史室期盼透過這次校樹票選,凝聚師生共識,選出最能傳遞北醫精神的校樹外,也帶領大家回顧這些見證北醫成長的老樹們,傾聽他們背後的故事。最終校樹票選結果,在總票數2,010票中,楓香囊括了1,737票。未來校史館與醫學教育館預計規畫舉辦相關活動及展覽,讓本校同學與教職員能夠更加了解學校日常生活的環境。(文/秘書處校史室)【圖:左起學生會會長陳昶旭同學、校史室陳瑞玲主任、朱娟秀副校長與中獎同學合影】

「北醫印象:探訪生態律動」

「北醫印象」校史館、醫學教育館聯展開幕典禮

展期:2019年5月30日至2020年5月8日

本校校史室為59週年校慶,特別籌劃「北醫印象」聯展,於醫學綜合大樓前棟1樓校史館展出「傾聽萬物低語」特展;於2樓醫學教育館推出「探訪生態律動」兩檔特覽,展期自2019年5月30日至2020年5月8日止。]

「北醫印象」聯展開幕典禮於2019年5月30日中午12點,在醫學綜合大樓前棟1樓大廳舉辦。林建煌校長、李飛鵬副校長、朱娟秀副校長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姚正得副研究員、台灣猛禽研究會蕭啟仁導演與夫人許淑貞女士、陳俊霖校友、邱麗芸學生會長,以及校內許多長官同仁與同學們共襄盛舉。
【左圖:林建煌校長為聯展開幕致辭】【右圖:校史館展出「傾聽萬物低語」特展中】

臺北醫學大學儘管校園坐落於信義計畫區精華地段、與商業高樓毗鄰,校區內仍保留廣大的植被空間,既營造了都市之肺,亦為校園生態環境內的生物多樣性預留永續基地。因此,在「北醫印象」聯展中,除了介紹與校史交織的老樹往事以及校園植物們遷徙的痕跡,更有穿梭於校園內的各式鳥類、昆蟲,以及北醫吉祥物—鳳頭蒼鷹的標本展出。【圖:北醫大第二期幹道正式通車時的老照片】

校史館展出「北醫印象:傾聽萬物低語」
北醫校園地處臺北盆地的東緣,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往東不遠便能探訪拇指山、四獸山,接軌南港山系,背靠偌大的雪山山脈。創校之初,除了硬體建設,大型植栽亦是校園風貌建構的一環,校方選植具季節性變化的落葉喬木—楓香,從本次展覽的老照片,還可以看到當年楓林道剛植栽的稚嫩楓香樹。
【左圖:當年的楓林道已成為校園內的重要綠色隧道】
【下圖:北醫校園內隨處可見黑冠麻鷺亞成鳥(左圖)及蟬蛻(右圖,陳俊霖攝)等大自然的訪客】

當時北醫校地周邊還是一望無際的水田,隨著時間推移,信義區已成為經貿重鎮、躋身黃金地段,校園裡靜靜茁壯的楓香樹們,如今成為通往學生宿舍必經的綠色隧道,更隨著四季景色變化萬千;不僅是師生放鬆身心的漫步小徑,還有不少大自然的訪客,鳥兒、昆蟲自由來去,在樹叢間覓食、築巢,生生不息地在校園中繁衍著。

校園內的老樹也歷經多次的遷徙,有時是道路徵收,有時為因應各項硬體建設。對這些見證北醫成長的老樹們,校方也盡量以移植的方式予以保存。如早年鋁皮屋前圓環的大榕樹,經歷兩次移植,如今仍屹立於形態學大樓旁的榕園區,繼續陪伴著北醫人成長茁壯。歡迎您跟隨著特展的腳步,一同來認識校園的植物,並探訪它們的故事。

醫學教育館展出「北醫印象:探訪生態律動」
北醫對於校園生態環境的營造一向不遺餘力,目前校區內有25種、約800株大型喬木,以及灌木植栽近20種,多元的植物種類為校園生物多樣性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校園的各個角落,可以發現各式鳥類、昆蟲駐足其中,是同學們進行自然觀察的絕佳場域。不論是對單一物種的外觀與行為觀察,或是個別時段之物種的樣貌與行為轉變,北醫大校園裡潛藏著各種有趣的生態現象等待大家去挖掘。

本次特展還特別展出了本校的吉祥物—鳳頭蒼鷹。鳳頭蒼鷹為臺灣二級保育類動物,亦是少數能在都會區生存繁衍的猛禽類,具備強大的生存力與適應力,其特性與北醫的創業精神有所呼應,因此在2016年校方舉辦的吉祥物推選活動中脫穎而出,在全校師生與校友的共同票選下,成為北醫人的幸運象徵。【圖:左為林建煌校長(左1)與貴賓參訪醫學教育館,右為鳳頭蒼鷹等鳥類標本及說明】

為了讓本校師生更加了解我們所身處的校園生態環境,透過「探訪生態律動」特展的視角,來認識與我們朝夕相處的這片校園,共享各種鳥類與諸多昆蟲的知識,挖掘校園裡潛藏的各種生態現象,以及鳳頭蒼鷹真實面貌與生活習性。本次聯展特別感謝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鳥類標本,以及財團法人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授權撥放「大安小飛俠—鳳頭蒼鷹」生態介紹影片。(文/秘書處校史室)
【左圖:2樓醫學教育館展出「探訪生態律動」特展中】
【下圖:「北醫印象」聯展開幕典禮與會貴賓合影】

北醫醫療體系群像:附屬醫院文物展

校史館與醫學教育館舉辦「北醫醫療體系地圖」聯展

展期:2019年3月6日至5月24日

本校校史館與醫學教育館特別籌劃了北醫醫療體系地圖聯展,分別推出「從鋁皮屋到一校六院:北醫醫療體系的創生」、「北醫醫療體系群像:附屬醫院文物展」兩檔展覽,由2019年3月6日起展出至5月24日,希望透過這次的展示,讓全校師生與參觀者能更了解本校醫療體系的整體架構與醫療特色。

臺北醫學大學從1960年創校以來,從無到有,以幾間鋁皮屋開始長達一甲子的醫學教育之路,發展到今日一校六院的規模,希望透過這次的展覽,讓參觀者能夠更加了解北醫大醫療體系創生過程中的艱辛與創業精神。

【圖:從鋁皮屋到一校六院:北醫醫療體系的創生展,正在醫學綜合大樓前棟1樓校史館中展出】

建校初期,由於沒有自己的附設醫院,長期以來學生實習的場地,需要仰靠其他各大公私立醫院的協助。這些醫院雖然開放名額供本校學生實習,但實際的教學品質與管理卻參差不齊,十餘年來發生多次溝通問題,造成學生、醫院與學校的困擾,也使學生學習效果不佳。為了解決這一現象,校方著手規劃興建附設醫院,經過多年努力,在1976年於校區內完成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成為本校學生最佳的實習場域,也讓北醫人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醫院。

【左圖:北醫附醫的醫訊創刊號(左圖)及創辦人徐千田醫師在附醫看診時的病歷手稿(右圖)】

第二家附屬醫院萬芳醫院,是臺北市政府於1996年以「公辦民營」模式,委託本校經營管理。而取得萬芳醫院的經營合約,也是校務發展的重大突破,同時也向國人證明了北醫體系經營醫院的能力與魄力。【左圖:萬芳醫院歷年來5次通過JCI評鑑的證書】

【右圖:歡迎全校師生蒞臨校史館、醫學教育館一起來,認識北醫大醫療體系的脈絡與傳承】

雙和醫院是全國第一個由行政院衛生署委託民間興建、經營的BOT案醫院,本校以兩附屬醫院的經營成效為基礎,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於2004年簽訂50年經營契約,在2008年正式開幕,成為本校第三所附屬醫院。

【左圖:《雙和醫訊》創刊號(左)與開院的時空膠囊(右)】【右圖:雙和醫院第一、二醫療大樓動土紀念石】

三家附屬醫院提供了學生臨床實習的機會,也讓校友們有奉獻所學、回歸母校凝聚向心力的工作空間。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本校更朝向專業分工的目標,針對特定醫療服務範疇,發展整合化醫療與研究。

之後,北醫大於2013年整合三院癌症醫療系統腫瘤醫學資源,成立了「臺北癌症中心」,全力推動癌症早期臨床試驗、發展轉譯醫學、培養醫師科學家;2015年接受中國寧波委託營運管理「臺北醫學大學寧波醫療中心」,引進臺灣優質醫院管理模式,樹立了臺灣醫院管理輸出、兩岸合作辦醫的新模式;2018年整合三院的神經科醫師,再加上學校基礎神經科學的專業醫事人才,成立「臺北神經醫學中心」,強化臨床整合,共同合作、討論治療政策,提供病患最優質且全面的醫療服務。

【左圖:臺北癌症中心正在興建中的癌症醫院大樓模型(左)臺北神經醫學中心揭幕簽名軸(右)】

臺北醫學大學如今不僅踏出了吳興街的街廓,在大臺北地區形成金三角的龐大醫療體系,每家附屬醫院也都以全然不同的型態各自獨立經營,卻又資源共享,獨步國內外醫學大學。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校史館與醫學教育館舉辦的「北醫醫療體系地圖」聯展,藉由各醫院開院以來的各項重要紀念文物與發展歷史介紹,以彰顯創立之艱辛與醫療服務的理念。(文/秘書處校史室)

【下圖:北醫醫療體系群像:附屬醫院文物展】

醫療空間:教育與臨床實踐的交會

「醫療‧教育‧空間」校史館醫教館聯展開幕

展期:2018年6月5日至2019年1月25日

本校校史館與醫學教育館在58週年校慶,特別籌劃了「醫療‧教育‧空間」聯展,分別推出「北醫的建築大師:吳明修/高而潘/許常吉」、「醫療空間:教育與臨床實踐的交會」兩檔展覽,由2018年6月5日展出至2019年1月25日。

作為一所培育醫學專業人才的高等教育機構,臺北醫學大學長年以來建構出的校園環境與醫療空間,隱性的影響了師生、醫療人員與病人間各種活動型態。藉由本次聯展,將呈顯本校「建築、教育、人」三者的關係。兩館聯展開幕典禮於2018年6月5日中午12點,在醫學綜合大樓前棟1樓大廳舉辦。

【圖:林建煌校長(左圖)為聯展開幕致辭】

邀請到林建煌校長、黃朝慶副校長、校友總會謝桂鈴總會長、吳明修建築師夫人陳淑容女士、吳明修建築師女兒吳旻熹小姐、許常吉建築師、許常吉建築師夫人陳芳蘭秘書長、陳秋濤校友、梁世傑校友,以及校內許多長官同仁與同學們共襄盛舉。

1樓校史館展出「北醫的建築大師:吳明修/高而潘/許常吉」

本校從1960年創校以來,自初期的鋁皮屋到近年來深具現代感的玻璃大樓,校園環境內融合了各種不同風格的建築,除適時反應了臺灣的建築史,也呈現出北醫大由本土走向國際化且兼具兩種性格的特色。

歷來為北醫打造醫學教育空間的建築師們,都是臺灣建築界的指標人物,本次展覽內容以吳明修、高而潘、許常吉3位建築師為核心,透過瞭解建築師、其設計理念與作品特色,帶領本校師生認識校園內的一磚一瓦、器材桌椅乃至於教育空間,都是建築師們精心設計下的成果。

【圖:校史館展出「北醫的建築大師:吳明修/高而潘/許常吉」】

他們在校訓「誠樸」的宗旨下,先後為本校設計具有當代建築特色的校園;建築由簡單的素材突顯早期之簡樸,中庸之建物是中期發展內斂的呈現,未來的建設,則展現了近年來的企圖心。歷代的建築群融貫了北醫的發展脈絡,透過展出,可讓我們在校園內一棟棟的建物中,發現歷史的軌跡。

【圖:林建煌校長與貴賓(右圖)參訪校史館特展】

2樓醫學教育館展出「醫療空間:教育與臨床實踐的交會」

醫院是現代醫療行為最重要的場域,有別於早期醫師到病人處出診的模式,聚集醫療的專業工具與專業人才,以獨立的醫療空間提病患良好的醫療照護。透過醫療空間與功能的變遷,可以看到醫療如何被實踐,及醫病關係與時俱進的轉變。

為了能勾勒出百年來臺灣醫療與其空間變化,本展覽藉由北醫醫學系第1屆王乃弘校友、第2屆陳秋濤校友、第8屆梁世傑校友,3位校友家中早期醫療文物,以及臺北醫學大學附屬醫院與醫療體系的教育空間與方法,帶領觀眾從醫療器材回溯日治至今臺灣醫療與空間的緊密連結與變遷,從中突顯醫療人才訓練之不易,其學習與養成的醫療空間背後更是蘊含著前人的眼界與研究結晶。

【圖:林校長與陳秋濤醫師等貴賓參訪醫學教育館特展】

本次聯展特別感謝北醫醫學系第1屆王乃弘校友、第2屆陳秋濤校友、第8屆梁世傑校友與吳明修建築師事務所出借的數件珍貴展品,以及建築史研究學者王珍珊博士與醫學模擬教育中心的大力協助。(文/校史館)

【圖:林建煌校長(左7)與揭幕貴賓合影】

顏焜熒教授紀念暨捐贈展

北醫大追思中醫藥界泰斗顏焜熒教授,特舉辦紀念暨文物捐贈展與北醫藥學半世紀雙聯展

展期:2018年3月31日至2018年5月18日

本校藥學院於2018年3月31日在杏春樓大禮堂舉辦「北醫藥學半世紀」與「顏焜熒教授紀念暨捐贈展」雙聯展開幕典禮。教授的學生、至親好友及各界代表等逾3百人齊聚一堂,透過影片、音樂緬懷追思這位中醫藥界泰斗。

顏焜熒教授生於1924年,青年時期留學日本,取得大阪大學藥學士、近畿大學理學士後獲得日本京都大學藥學博士,1963年應首任院長徐千田博士之邀任教於臺北醫學院藥學系,1991年在北醫設立臺灣第一所「生藥學研究所」並擔任首任所長。1993年退休後,仍心繫教育,繼續任教於藥學系及協助指導研究生,受業學生逾萬人,廣及海內外,多數已成爲藥學界的中堅人物。傾其一生,致力於中醫藥專業人才培育及推動中藥產業現代化發展,北醫藥學能成為國內中藥研究的重鎮,顏焜熒教授居功甚偉。

【圖:逾3百人齊聚一堂,透過影片、音樂(杏聲合唱團)緬懷追思顏教授】

教授為推動中藥科學化,特別結合國內醫學界及企業人士組成「財團法人顏焜熒文教基金會」,共同推動科技紮根工作,潛心研究中醫藥學數十年,以他為名的「顏氏漢方理論」也享譽國際,1978年出版日文的《圖解常用漢方處方》被收藏於日本國會圖書館,1992年出版全世界第一部有關中藥的英文圖鑑,學術論文百餘篇,著作中醫藥書籍16冊(榮獲金鼎獎、教育部獎等),對中醫藥科學化有莫大的貢獻。

教授更親自電腦手繪,整理近年中藥發表的科學論文,包括新化學成分、新藥理機轉及臨床應用,並於2014年、90餘歲高齡時仍出版了《新常用中藥藥理》一書,對中醫藥學的發展貢獻卓越。

【左圖:雙聯展揭幕人合影,左起藥學院劉景平院長、校友總會謝桂鈴總會長、張文昌董事長、顏慎亮先生、林建煌校長、吳介信副校長】

林建煌校長致辭時表示,顏教授對學生的栽培與照顧無微不至,備受學生的愛戴。他嚴以律己,用身教觸動學生心弦,溫暖包容,成為學生的精神支柱與守護者。他在大學時期曾受教顏教授,直到返回母校任教,教授仍不時給予許多教學研究上的指導,讓其以身為顏教授的學生為榮。

【圖:張文昌董事長(左圖)與林建煌(右圖)校長致辭】

順天堂沈重光副董事長(藥學系第4屆校友)、高雄醫學大學吳永昌教授、長庚中醫藥劑部楊榮季主任(顏教授的指導的博士生)、中藥班的葉秀光校友、吉福適藥業林銅祿董事長(生藥所校友會會長)及北醫附醫泌尿科吳建志醫師等,一一分享各自與顏教授相處的點滴、他的學術研究成果與治學嚴謹的態度;以及其如何牽著學生的手,建立科學中藥的品質,將中草藥推上國際市場,讓臺灣發光、發熱。

【左圖:教授於2017年6月1日校史館暨醫學教育館開幕時剪綵留影】
【右圖:顏教授之子顏慎亮(右)代表捐贈「生藥研究獎學金」,由藥學院劉景平院長(左)代表接受】

教授於2017年12月25日與世長辭,享壽94歲。即使在人生的最後一刻,仍心繫北醫學子,生前已決定捐出200萬元予藥學院,成立「顏焜熒教授生藥研究獎學金」;其為感念北醫附醫泌尿科全體醫護人員的照顧,也捐贈200萬元成立「泌尿科基金」。顏教授辭世前,已將自己的教學材料與私人珍藏全數捐贈給本校校史室。

【左圖:為感念與回憶顏教授,沈重光校友(右3)等貴賓參訪兩展】
【右圖:校史室陳瑞玲主任為張文昌董事長(前)介紹顏焜熒教授的攝影器材收藏品】

校史室自典禮當天起,於醫學綜合大樓前棟2樓的醫學教育館,舉辦「顏焜熒教授紀念暨捐贈展」,展期至2018年5月18日,教授完整保存的日本畢業證書、徽章獎章、教學教材、手稿著作與攝影器材等物件,回顧臺灣中醫藥界泰斗細膩堅韌的一生研究歷程,以及與學生間互動的深厚情誼。

為了紀錄這些創校前輩對本校的貢獻,校史館也規劃進行「臺北醫學大學院系發展史系列展」,逐步介紹本校創立以來的各院系發展歷程,彰顯北醫人的奮鬥不懈的傳統與精神。

【右圖:藥學系郭璨文校友(中)在北醫藥學半世紀展覽中找到自己與同學的身影】

在系列展的第一展,即是配合「顏焜熒教授紀念暨捐贈展」,於校史館推出「北醫藥學半世紀」展覽,由於顏教授從創校初期便來到本校,見證了北醫藥學的成長歷程,透過兩展聯展,一同勾勒出本校藥學的發展中美好的人與事物。

雙聯展揭幕後,就在《思慕的人》悠揚的樂聲中,回顧顏教授讓人激賞與景仰的一生,他認真嚴謹、一絲不苟的教學精神,將全部所學與心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北醫師生,對中醫藥的熱誠、貢獻;他的身影將永遠留存在北醫人的心中。(文/藥學院‧校史館)

【圖:紀念捐贈文物展揭幕貴賓合影】

【圖:紀念捐贈文物展揭幕貴賓合影】

見微知著:標本上的醫學地圖

喜迎北醫大57週年校慶,「校史館暨醫學教育館」隆重開幕

為迎接臺北醫學大學57週年校慶,本校校史及醫學教育展示空間升級的「校史館暨醫學教育館開幕典禮」,特別在2017年6月1日校慶,於醫學綜合大樓1樓舉行,由張文昌董事長、閻雲校長、連日清講座教授以及本校鍾文政教授與顏焜熒教授擔任剪綵嘉賓,還有近百位的校友及貴賓一同共襄盛舉。

臺北醫學大學在1960年創設以來,在這將近一甲子的歲月裡,北醫的師生共同努力,除了培育4萬餘位遍布海內外醫療機構、研究單位及政商各界的菁英外,校院體系也致力於研究發展,守護海內外民眾的健康、生活福祉,如今已經成為國際上的重要學府。

為了記錄北醫大的成就與回憶,2010年學校成立了校史館,透過文獻收集、保存和訪問過去校園活動的人物事件,不僅成為北醫記憶的核心,同時是外賓參訪學校的重點,也是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大眾認識北醫歷史跟學校組織的主要管道。

【圖:開幕剪綵嘉賓,左起顏焜熒教授、閻雲校長、張文昌董事長、連日清講座教授、鍾文政教授】

今年校史館翻新場館,除了增加校史呈現的活潑性外,並特別保留一處「特展區」作為藝文展示空間,首檔展出「當驪歌響起:北醫畢業合照特展」,透過珍貴的歷屆畢業大合照,帶領參觀者穿越時光走廊,看見北醫的熱血青春。

【圖:校院長官觀賞首檔特展,透過創校初期以來的畢業大合照,再次回味北醫的足跡】

秘書處校史室轄下除了原有在醫學綜合大樓前棟1樓「校史館」,加上今年特別在前棟2樓成立「醫學教育館」,分別負擔不同的使命與任務。醫學教育館將延續北醫以醫學教育立校的重要使命,致力傳承本校醫學研究與教學成果,並善盡其社會責任,推動健康知識的普及。該館建置的目標,著重於蒐集學術標本與典藏教學材料,將前人的知識傳遞給下一代,並透過研究與展覽轉化醫學專業知識,激發年輕學子與社會大眾的好奇心與想像力,促進人們對過去,現在和未來醫學領域的了解。

【上圖:左為校史館整修後的新風貌,右為醫學教育館中的大體老師與中草藥教學標本】

感謝諸多重要人士的支持與贊助,讓醫學教育館得以成立,開幕首檔特展「見微知著:標本上的醫學地圖」,再次重現了北醫過去的研究,透過鍾文政教授捐贈的寄生蟲標本、醫學院借展的大體老師與病理切片,及藥學院捐贈的中草藥教學標本,帶我們進入醫學知識的殿堂。也一窺師長們如何透過標本的收集與整理,透過珍貴範本傳遞知識給與學生。而本檔展覽的一大亮點,是「蚊子博士」連日清教授大方捐贈的昆蟲標本,讓我們得以窺見臺灣各式雙翅目昆蟲的真面目。

【左圖:醫學教育館「見微知著:標本上的醫學地圖」特展】【右圖:左起藥學院長吳介信、校友總會長許庭禎、連日清博士、雙和醫院院長李飛鵬、傑出校友姜郁美、鍾文政教授參觀醫教館】

校史館與醫教館在各方期許下隆重開幕,未來將傾力於實踐社會教育與塑造北醫人文環境的責任,讓學校的研究能量能被大家所看到,讓北醫的舊故事與新故事同樣被保留下來,讓大眾從各種面貌來了解臺北醫學大學。(文/秘書處)

【下圖:各界貴賓一同為校史館與醫學教育館的開幕獻上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