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頂尖
2011- 迄今
增設學院
本校自改名大學後,積極厚實學術能量,陸續成立了醫學科技學院、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醫學工程學院、管理學院、營養學院、跨領域學院等,從創校的醫牙藥3系擴充成長為11學院,培養各專業領域的醫界人才。
醫學科技學院成立於2011年,以本校醫療應用領域的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及醫學資訊研究所為基礎,教學研發上以轉譯醫學為主軸,發展國際跨領域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院成立於2011年,在本校現有醫療相關系所及多家附屬醫院之充沛資源上,致力於醫學人文、法學及社會科學與認知神經科學之跨領域研究與教學。醫學工程學院成立於2015年,核心價值是以醫學及科學為基礎,將工程技術與臨床醫學整合,發展生醫材料、醫療器材、組織再生、奈米科技及光機電技術,運用於醫學診斷,疾病治療。管理學院成立於2015年,以資訊整合及創新管理技術為發展基礎,重視互聯網到大數據新世代的發展需求,以培育具獨特眼光、務實態度及國際觀的管理人才為目標。營養學院成立於2016年,以1979年即成立的保健營養學系為基礎,並以傳授民眾營養及飲食方面的知識,培育膳食療養、營養研究、營養教育、餐飲管理及團體膳食等之指導與推廣的專業人才為宗旨。跨領域學院成立於2018年,為國內之首創,宗旨為培育具廣度的生醫人才,透過推動創意思考及邏輯設計教育,使學生具解決問題能力,進而銜接創新創業教育,以打破學科與專業之界限。
本校自 2011 年起即已進入 QS 亞洲大學前百大排名 並維持迄今
多樣創新的系所學位學程,讓青年學子有更多的選擇
從教卓到深耕,長期獎補助挹注學校發展
本校配合國家政策,積極爭取各項政府計畫與經費,自2006至2017年獲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補助連續12年,補助金額累計逾8.3億元,對北醫發展具長期的挹注與貢獻,亦提升了學校的教學品質及競爭力。2018年,北醫繼續爭取到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獲得為期5年(2018-2023)、每年2億6,740萬元,共13.35億元補助,於私立大學中排名全國第一。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的補助,側重於提升高等教育品質,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發展學校特色;落實大學社會責任提升大學對在地區域或社會之貢獻;建立支持及協助學生發展機制。在這些補助下,有助於本校追求國際一流,並建立長期穩定研究中心發展機制。
本校癌症轉譯研究中心自2010年起連續8年獲衛生福利部「癌症卓越研究計畫」補助累計2.6億元,於2014年再獲教育部教育部「頂尖大學癌症轉譯研究中心計畫」,補助金額逾1.3億元。政府各部會除肯定本校持續網羅研究人才進行多項研究,在國際醫學領域學術的評比表現出色外,也鼓勵進行多項跨國臨床治療試驗。其後持續獲得高教深耕計畫GlobalTaiwan的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計畫補助1.75億、衛福部第3期癌症計畫補助2.4億、科技部巨量影像資料庫建立與應用計畫補助8,400萬元等。這些來自於政府公部門的長期經費補助對本校財務挹注有極大的幫助,也是北醫的努力受到學術界與教育界肯定之證明。
組織再造
由於本校各面向皆有顯著成長,校方透過企業化管理精神重塑北醫行政體系,以組織再造使學校整體綱舉目張,包含統一各級單位名稱與定位、重新劃分行政單位之權責,並建立橫向與縱向之溝通管道,使業務分工明確化。另從法規面進行各種彈性措施,如多元教師評鑑、彈性薪資、減少行政老師的負擔等,並提升女性主管的比例,透過一系列形塑北醫品牌化的推動,使本校建立起與國際大學看齊的架構與內涵。
在專責業務上,為整合與提升本校募款業務,並展現學校對校友服務之重視,於2012年成立「公共事務處」,將校友、民間企業及國際社會等緊密聯繫,深化友好關係,建立起有效利用管理募款資源之觀念,強化學校競爭力與影響力,同時落實企業社會責任。本校也率先全國於2013年成立「人體研究處」,訂定聯結基礎與臨床研究、統合臨床試驗系統與資源、強化人體研究保護機制、完善人體生物資料庫等策略。負責推動並統合本校轉譯醫學的運作,讓本校上游研發成果,透過專業的評估審核機制,推向產業發展。
校務與數據研究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本校決策過程從經驗導向逐步走向以數據為基礎的實證(Evidence-based)決策文化。為了落實校務研究工作,於2015年9月成立「校務研究辦公室」,同時設置「校務研究資料庫管理委員會」。有鑒於北醫是以醫學為發展主軸,本校校務研究資料庫建置主要區分為校務資料與醫務資料兩大類。透過校務研究的推動,以全面性的科學實證資訊,提供決策者參考,擺脫因人、因事制宜的傳統模式,並積極營造以實證資訊為依據的決策文化。
在此基礎之上,加上本校長期重視醫療資訊與健康數據的教育與研究,於1998年成立亞洲第1所醫學資訊研究所,2016年創設大數據科技及管理研究所,再於2019年12月率先國內大學成立數據處,統整本校臨床研究資料庫、校務研究資料庫、與校外的健保資料庫、生物資料庫與國內外的開放資料,以數據一站式服務,為全校師生與附屬醫院同仁提供即時優質的數據資料,促進生醫研究與發展。
北醫大數據處揭牌典禮,右起許明暉數據長、朱娟秀 副校長、陳震宇副校長、林建煌校長及張文昌董事長 與各界貴賓一同為數據處揭牌
研究計畫與SCI論文發表
北醫近年來積極投入研究工作,歷年研究經費與獲得科技部計畫件數均穩定成長,研究總經費自102學年度的12.8億元,至108學年度已累積超過102億元;科技部計畫件數也從102學年度的290件,至108學年度成長為422件,累積共2,540件。其中包含政府機構大型及整合型研究計畫,極力培養研究領導人才與年輕學者,發展團隊式研究,形成具學術競爭力的研究團隊。
在這些研發經費的挹注下,北醫教師的研究能量也隨著持續攀升,發表的論文總篇數自2011年的1,089篇至2019年已提升至2,121篇,成長率達94%。影響係數大於5(IF≧5)與大於10(IF≧10)論文數分別從2011年的123篇與15篇,至2019年也成長為367篇與83篇,研究質與量皆有明顯有大幅度的進步,顯示北醫在研究領域的影響力逐漸占有一席之地。
2015 年本校與約翰霍普金斯癌症中心舉辦癌症國際 聯合研討會,閻雲校長 ( 左七 ) 與會所有講者合影
本校與美國凱斯西儲大學成立「聯合研究種子基金」
聚焦重點研究
在既有的研究基礎上,北醫更積極推動重點特色研究,整合學校與附屬醫院學術研究的人力、物力、資源,也將全校研究中心重新統整,分別設置校級研究中心、院級研究中心及核心實驗室。其中校級研究中心包含:癌症轉譯研究中心、神經醫學研究中心、胸腔醫學研究中心、人工智慧醫療研究中心、生醫器材研究中心、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生技醫藥商品化中心等。並與中研院、國家衛生研究院等國內重要研究機構,及凱斯西儲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倫敦帝國學院、里爾大學、北海道大學等全球知名學術機構締結合作,並執行多件跨國研究計畫。
近年來本校發展以「居國際領先地位之研究領域」為研究主軸之推動策略,建立以臨床為導向,轉譯醫學為主軸,整合學校與醫院研究資源,標定重點發展4+2+χ研究領域,其中4優勢領域為癌症轉譯、神經醫學、胸腔醫學、人工智慧醫療;2大新興領域為細胞/免疫治療、醫療器材研 發領域;及其他(χ)潛力研究心臟醫學、 泌尿腎臟領域,積極培植具前瞻性的研究 團隊,活絡校園的研究風氣。這些重點研 究的積極目的在於鏈結國際,以創新特色 組成國際級之研究合作團隊。
深化國際盟校
北醫在過往國際化的基礎上,積極深化與國際盟校的實質合作,自99學年度的83所盟校,至108學年度已成長至237所,遍布全球33個國家。並與重點盟校加強國際學術合作,除了師生交流、訪問學者、舉辦聯合研討會外,也建立起雙邊人才培育機制,共同指導博士生,提供學生高品質研究環境。
與國際盟校的交流過程中,北醫與這些國際知名學校共組區域學術聯盟,如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建立婦女癌症研究合作團隊,與凱斯西儲大學建立轉譯癌症醫學與神經醫學合作團隊,與史丹佛大學共同成立ALHD2基因研究聯盟。並積極提升國際合作研究案及國際共著率,至109學年度國際合作論文比率已達35.8%,為了讓學生有更進一步的跨國校際合作關係,本校至108學年度已辦理32個雙聯學位課程,合作對象涵蓋多所知名國外大學,提供學生多元的進修選擇。
南加大學生至本校進行短期學程交流
2016 年 4 月在本校舉辦的「臺北醫學大學‧耶魯大學聯合研討會: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百年慶」講者合影
國際學生與校園國際化
為提升校園國際化,北醫持續招收境外國際學生,開設全英語課程,以營造友善的校園環境。境外學生從99學年度的275人,至108學年度已達到614人,占全校學生比例近10%,並以外籍碩博士生為招收重點。此外學生對於參與短期交換課程也十分踴躍,本校學生赴海外進修人數與外籍學生至本校進修人數皆有大幅上漲。
在推動在地國際化學習方面,實踐以學生為中心的國際接軌,北醫結合校方、本地生、外籍生的力量,經由協同合作方式消弭彼此的隔閡,並提升學校處室雙語化。具體工作包括校園指標雙語化、專人維護英文網站、發行英文刊物、設置校園祈禱室、建構學生國際移動力學習地圖,提供系統化的國際培力課程與活動,推動國際學習護照制度,完整記錄學生國際學習歷程。並透過校園文化活動、各類節慶活動與新生入學指導,凝聚外國學生間之情感,並促進外國學生與本地師生交流互動。其中國際美食節自2011年開始舉辦,每年皆受師生熱情參與,已成為本校國際學生社群的傳統與特色,國際學生透過廚藝介紹自己的家鄉菜,分享美食讓本校師生跨越國籍及語言,增進了交流機會,也讓北醫的在地國際化學習活動更為豐富。
北醫在附醫、萬芳、雙和3家附屬醫院的長期經營下,在大臺北地區形成金三角的龐大醫療體系,3家附屬醫院也全數通過國際醫院評鑑JCI、AAHRPP評鑑,宣告北醫的醫療接軌國際。在此基礎之上,本校更朝向專業分工的目標,針對特定醫療服務範疇,發展垂直整合化醫療與研究。陸續增加臺北癌症中心、寧波醫療中心、臺北神經醫學中心、新國民醫院等,擴增為一校七院之規模。
臺北癌症中心
北醫以其3家附屬醫院A級癌症中心為基礎,於2013年正式成立「臺北癌症中心」,聯結校院在癌症臨床與研究的資源,提供癌症病人從諮詢、診斷、治療、照護、追蹤到預防各階段高品質的整合醫療服務,是國內第一家結合癌症臨床、教育與研究的整合型癌症中心(ComprehensiveCancerCenter)。
自2011年10月起,籌設拇山國際癌症中心,於2012年1月以「拇山國際醫療癌症特別門診」為名設置於附設醫院第二醫療大樓一樓的5C診間,提供個人化、全方位癌症團隊醫療服務。2013年改名為「臺北癌症中心」,由素有臺灣癌症之母的彭汪嘉康院士擔任首任院長。2014年3月由世界級兒童腫瘤權威Dr.JamesMiser成立兒童腫瘤團隊。同年推出亞洲第一的磁振導航超音波骨轉移熱治療(MRgFUS),以及基因檢測及循環腫瘤細胞檢測(CTC)服務。
臺北癌症中心以病人為中心,發展國內首創的多專科團隊整合式門診與全人全方位的領航服務,提供癌症病人從諮詢、診斷、治療、照護、追蹤到預防一站到位的服務,以及各階段高品質的整合醫療服務。
「臺北癌症中心大樓」動土代表合影
臺北醫學大學寧波醫療中心
中國為了深化城市公立醫院改革,亟欲建立並完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寧波市被國家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簡稱「衛計委」)等五部委列為公立醫院改革試辦城市之一。本校與寧波市的合作,自2013年簽署李惠利醫院東部院區營運管理合作意向書起,歷經1年餘籌備,雙方於2015年3月30日正式簽署委託營運管理合約與合作協定,為兩岸醫療產業合作開啟新契機。
李惠利醫院東部院區委託臺北醫大學營運管理,首期10年。委託管理期間,東部院區增掛「臺北醫學大學寧波醫療中心」的牌子,實行一院兩制。託管理期間,東部院區的公立醫院性質、產權關係、財政投入管道及人事性質不變。本校透過優秀醫護管理人才,把臺灣先進的醫院管理理念及模式導入東部院區,協助建立以法人治理結構為核心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透過高效率營運機制、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機制。
臺北醫學大學寧波醫療中心,占地80畝,共計床位約1,400床,每日占床率平均達95%以上,平均門診量每月約68,000人次,最高門診量為1日3,500人次,平均手術量每月約1,300人次。設立兩岸研究平臺與人才培育,堅持人才培育的教學醫院精神,通過與北醫大、寧波大學醫學院及國際學術機構等合作,旨在提高醫院及其他醫療機構的學術及醫療水準,引進全球先進的醫學研究成果。
臺北神經醫學中心從雙和醫院第二醫療大樓出發,邁向國際
本校駐史國醫療團與當地協助義診之公衛護士合影
臺北神經醫學中心
癌症轉譯醫學及神經醫學是當前全球兩大醫學主流,本校繼2012年率先成立臺北癌症中心之後,於2017年8月1日成立臺北神經醫學中心籌備處,其後於2017年10月通過董事會會議,並在2017年11月3日公文正式頒布臺北神經醫學中心組織規程,由曾是國際神經外科聯盟理事長的杜永光教授擔任首任院長。2018年4月21日在雙和醫院揭牌,為國內第一家擁有逾百位神經醫療領域醫師及教師專業團隊的中心,同時購置亞洲首部ROSASpine機械手臂,可進行脊椎及腦部病變的精細導航手術,將大幅推升國內神經醫療水準,也提供病患最精準、最優質的神經微創手術醫療服務。
神經醫學一直是本校的重要發展領域,「臺北神經醫學中心」整合北醫附醫、萬芳及雙和等三附屬醫院的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神經放射、神經復健的醫師,再加上學校基礎神經科學的教師及研究人員等逾百名專業醫事人才,兼具教學、研究及醫療服務的功能,並設立12個次專科,建構從神經腫瘤、放射手術、腦血管疾病、神經復健、退化性神經疾病、神經心理及認知功能、脊椎及周邊神經疾病、脊椎相關疼痛控制、小兒神經、神經創傷及加護治療、暈眩與睡眠障礙、頭痛到癲癇等醫療領域的全新技術,是國內醫師人數最多、次專科最完整的神經醫學中心,將北醫大打造成全球知名的神經醫學重鎮。
新國民醫院
新國民醫院為桃園中壢地區深耕逾50年之地區醫院,合作案歷經1年多的籌備醞釀,於2019年6月18日與新國民社團醫療法人簽署合作經營,是國內首次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醫院的合作經營,也是醫學中心與地區醫院建立垂直整合的合作關係。臺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更成為北醫體系經營的第1家地區醫院,並於2020年1月5日正式開幕,由吳麥斯擔任院長。北醫結合校院的所有資源,以「大專科,小綜合」的經營理念,全力打造成一所可讓當地鄉親完全信賴的醫療機構。北醫新國民醫院為一所地上六層樓的地區醫院,經過全新整修後,擁有寬敞明亮的門診空間,以及設備齊全的住院、手術、復健、洗腎中心。
這也使得北醫體系含括了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層級的醫療院所,充分體現健保分級醫療、垂直整合政策,建構完整的醫療生態系,可提供醫學生更多元的實習環境。
出席貴賓以手護臺灣為新國民醫院開幕,左起國民黨吳伯雄榮譽主席、桃園客運吳運豐前董事長、張文昌董事長、新國民醫院吳運東董事長、衛福部陳時中部長、桃園市鄭文燦市長、林建煌校長及新國民醫院吳麥斯院長
本校同學擔任中華民國國際青年大使與聖多美普林西比青年文化交流
海外醫療團
在北醫醫療體系一校七院的規模下,本校善盡社會責任,秉持「醫療無國界,愛心無距離」的理念,自2006年起北醫醫療體系經由國合會的安排,多次籌組行動醫療團前往世界各國展開醫療服務,包含巴拿馬、帛琉、海地等國。從2009年起更先後派遣醫事人員,常駐於史瓦帝尼、聖多美、馬紹爾等地,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與健康狀況,成為全國第一所組成醫療團隊常駐友邦的大學。除常駐於友邦國家提供醫療服務,每年並依據友邦國的人民健康需求,規劃並提供短期主題醫療,並培訓在地醫事人員,更捐贈數百張病床、麻醉機、X光儀器等各項醫療設備,長年嘉惠各國人民,藉由醫療服務增進各國與我邦友好情誼。
北醫醫療體系多年來援助國際醫療弱勢,以具體行動為臺灣善盡一份國際公民的社會責任,這些成果也讓本校於2015年6月榮獲外交部「外交之友貢獻獎」,2016年獲總統府頒授「四等景星勳章」,以表彰北醫推動國民外交的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