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杏特展「看見北醫校園的聲音」

《綠杏》是臺北醫學大學創校以來相伴最久的刊物,由北醫學生主導及編輯,代表了北醫學子的思想風潮和關切的焦點。從1962年6月1日創刊以來,《綠杏》一直是校內最主要的刊物,除了刊載學術論文及各層面的專題外,也持續地忠實記錄著拇山下的一草一木。


【上圖:開幕貴賓合影,左起陳柏妤校友、朱娟秀副校長、陳健文校友、洪傳岳校友、吳麥斯校長、林正智校友、黃名琪校友、陳世彥校友、李宗錞校友、曾齡儀校史室主任、吳逸文主任秘書】

 

 

 

 

 

 

 

校史館於2023年11月24日,在醫學綜合大樓前棟1樓大廳舉辦「《綠杏》北醫校園的聲音」開幕儀式暨座談會。當天邀請到第3期總編輯林正智校友、第18期總編輯洪傳岳校友、第26期社長蔡吉陽校友、第47期社長陳世彥校友、第48期總編輯黃名琪校友、第49期報紙總編輯陳健文校友、第52期社長李宗錞校友、第52期總編輯陳柏妤校友等貴賓返校,透過座談會分享當年辦社團、寫文章、出版雜誌的點點滴滴。【圖:開幕邀請到北醫國樂社進行表演(左圖)及吳麥斯校長(右圖)致辭】

 

《綠杏》除了專業領域的學術文章外,也記載著北醫校園中的大小事,不僅可以窺得北醫專業領域的發展及研究過程,也從中了解北醫校園的情況。一本刊物的編輯與發行十分不易,而《綠杏》陪著北醫人走過40年,這份刊物代表了北醫校園的自由風氣與學生主導的精神,也讓北醫學生養成獨立思考、關懷校園的能力。因為先進們的這股衝勁,堅持著文字編輯的熱情,才得以呈現給我們北醫最真實的聲音。【左圖:座談會中校友們熱情分享辦雜誌的點點滴滴,右2為第18期總編輯洪傳岳校友】

 

儘管《綠杏》在2004年的第58期出版後劃上了句點,但希望透過本次展覽,可以讓現在的北醫師生了解《綠杏》這本伴隨學校成長的刊物,也讓校友們找回過往生活的軌跡與溫暖的回憶。本檔展覽展期自2023年11月24日至2024年6月21日,歡迎各界蒞臨參觀。【右圖:吳校長(右3)與綠杏校友們合影】【下圖:綠杏展覽開幕貴賓合影】


展覽說明

《綠杏》是北醫創校以來相伴最久的刊物,由北醫學生主導及編輯,代表了北醫學子的思想風潮和關切的焦點。從1962年6月1日創刊以來,《綠杏》一直是校內最主要的刊物,除了刊載學術論文及各層面的專題外,也持續地忠實記錄著拇山下的一草一木。歷經了創刊期、鉛字印刷改為平版印刷、十六開改為菊版八開、出版報紙型刊物《綠杏現場》等時期,但也在2004年的第58期出版後劃上了句點。

《綠杏》除了專業領域的學術文章外,也記載著北醫校園中的大小事,不僅可以窺得北醫專業領域的發展及研究過程,也從中了解北醫校園的情況。一本刊物的編輯與發行十分不易,而《綠杏》陪著北醫人走過40年,這份刊物代表了北醫校園的自由風氣與學生主導的精神,也讓北醫學生養成獨立思考、關懷校園的能力。因為先進們的這股衝勁,堅持著文字編輯的熱情,才得以呈現給我們北醫最真實的聲音。

透過本次展覽,期望可以讓現在的北醫師生了解《綠杏》這本伴隨學校成長的刊物,也讓校友們找回過往生活的軌跡與溫暖的回憶。

綠杏簡史

綠杏社創立

「綠杏」一名的緣起,是由36名「台北醫專」(台灣總督府台北醫學專門學校)畢業的台籍學生,為感念同窗情誼於1937年3月24日籌組「綠杏會」,其中部份會員後來也成為北醫的創校董事(胡水旺、侯炎、吳振蘭、黃木燧)。北醫創校後,於1961年10月出版了《北醫學報》,作為教授發表研究及學術論文的刊物,但學生刊物始終付之闕如。

1962年3月,由胡俊弘、周建陽、陳惠亭、沈武典等同學,發起刊物性社團,當時胡水旺董事長建議以「綠杏」二字作為社名及刊物名。於是《綠杏》創刊號在同年6月1日發行,北醫學生也終於有了自己的刊物。

草創期(第1期~第10期)

  • 編排:16開,鉛字印刷
  • 內容:
    • 學術論文—教授研究報告,因為《北醫學報》只發行了創刊號便停刊,《綠杏》成為發表學術論文的園地。
    • 學生論文—學生讀書心得或譯文,大多由高年級同學執筆。
    • 文藝稿—詩、散文、小說及探討醫學人文。
  • 特別記事:《綠杏》第7期從邀稿、編排到付印,只花兩星期,計44頁,創下最薄之紀錄。

茁壯期(第11期~第17期)

  • 編排:16開,平版印刷(編輯印刷的一大突破)
  • 內容:
    • 社論—第11期社論籲請校方研擬醫院籌劃草案,在當時相對保守的校園中,奠定綠杏社參與校務的責任與精神。
    • 文藝稿—由於《北醫學報》復刊,加上北醫青年、北極星詩社等刊物紛紛出版,使得《綠杏》稿源不穩定,各期風格不太統一。
  • 特別記事:1968年活動中心開始收取刊物費,並撥款補助綠杏,於第15期設立郵政劃撥帳號,接受校友捐款。
  • 得獎記事:第11、12期參加全國大專期刊比賽,獲學術性期刊組亞軍後,第13、14期更勇奪冠軍。

全盛期(第18期~第28期)

  • 編排:改為菊版8開
  • 內容:取消文藝欄以及與醫學較不相關的文章,成為以學生為主的學術性刊物。
    • 系列專題報導—第19期至第23期的「醫學與社會」。第24期的「糧食與營養」、「1901年以來的諾貝爾醫學生理獎」。第25期的「衛生人力」、「醫療制度與教育」。第26期至第28期的「醫學倫理」等。
  • 特別記事:1972年4月29日舉辦首屆編輯人員研習會。1975年綠杏、北醫青年、北醫人報搬進聯合辦公室,成為著名的「刊物室」。
  • 得獎記事:自17期至26期,連續10期榮獲全國大專期刊比賽冠軍。

陣痛期(第29期~第30期)

因校園風氣與其他因素影響,願意加入綠杏的人數逐漸減少,第30期拖了一年才出刊,隨後也導致停刊。

復甦期(第31期~第39期)

  • 綠杏復刊:1979年5月召開改組會議,於隔年創校20週年校慶前夕復刊,出版第31期,別具意義。
  • 編排:第38與39期講究美工設計,充分發揮菊版8開平凹版印刷的特性,獲得最佳美術設計獎。
  • 內容:醫學教育制度轉型之際,報導偏重「醫學教育探討」、「衛生人力分布的質量調查」以及「醫院建築與管理」等專欄。
  • 得獎記事:第37、38期重奪睽違8年的全國大專期刊比賽冠軍。

成長與轉型期(第40期~第58期)

  • 編排:為了讓讀者更易閱讀,增加圖片說明,力求淺顯易懂。
  • 內容:
    • 學生主題—1988年校園出現民主牆的空間,稱為「院內大小事園地」,並於1989年5月成立學生會,校園民主風氣也影響了綠杏主題。
    • 醫學專欄—探討了AIDS、家庭醫學、睡眠醫學、醫學史、性學報告、安寧照顧,中西醫整合、全民健保、與電腦醫學應用等各式主題。
    • 專訪報導—學生很關心學校的發展與未來,專訪校董、名譽教授、各領域畢業校友等特別報導。
    • 報紙刊物—為求提高能見度,從第48期開始同時也出版《綠杏現場》報紙型刊物。
  • 得獎記事:第41至44期連續4期獲得全國大專期刊比賽冠軍。

北醫校園的聲音

進入21世紀後,電子寫作及電子出版的浪潮席捲,《綠杏》也受到劇烈的挑戰,最終在2004 年6月的第58期出版後,劃上了句點。

綠杏成立的時候,沒有足夠的經費、空間或設備,但北醫學生在此注入了極大的熱情,讓校園豐富起來,孕育出人文精神和社會關懷,因而造就了輝煌的成績。學子們的獨立思考、豐沛情感和社會生活,在這些活動的軌跡裡充分流露,也讓我們看到北醫發展歷程中,不同時期校園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