茁壯成長
1971-1980
教學與研究是大學教育發展相當重要的 一環,為了鼓勵研究,提升教學環境品質, 學校有幾項重要政策推動:
《北醫學報》復刊
1970年,徐千田院長請出版組排除萬難,將1962年1月創刊的北醫學術期刊《北醫學報》復刊,這份學術刊物自首期發行後,即因種種因素均未能再出刊。考量該學報為校內師生學術研究論文之重要發表機構,1970年8月10日第2卷第1期正式出版,之後儘管北醫財務吃緊,《北醫學報》仍持續發刊,直至1999年全英文的《NewTaipeiJournalofMedicine》出版才取而代之。
創立「北醫學會」
除靜態的刊物,黃金江院長也於1977年2月27日創立「北醫學會」,嘗試以動態的互動,邀請師生共聚一堂發表學術論文與討論,以帶動研究風氣,這場學術研討會獲得校內師生高度肯定。此後並定期於校慶時舉辦,邀請的對象從校內師生、臺灣地區校友,擴及到校外學者與海外校友。自1977年黃金江院長創辦起至1983年謝孟雄院長卸任止,共持續舉行6次研討會,成為北醫發展中期相當受矚目的年度學術盛會。
北醫學會學術演講會及北醫學報封面
附設醫院大樓完工啟用
作為一所醫療教育機構,附設醫院之建立自創校以來即是學校既定的政策,1963年2月發行的《北醫簡介》,即已將附設醫院之組織列於其中。創校之初,附設醫院原訂設立於吳興街校區內,以利教學實習相輔相成,但當時吳興街尚屬窮鄉僻壤,距離市區太遠,求診者必須長途跋涉,因此多次尋覓市區內的土地或尋求地方政府合作開發。
曾經列入考量的方案包括:購買光復路臺灣電視公司附近土地、購買陸軍801醫院舊址、與三重市合作開發縣立醫院,以及與市立仁愛醫院、中興醫院技術合作等,均因資金的缺乏與政府規劃等因素未能成局。1968年,董事會考量學生實習需求日益迫切,且吳興街一帶發展快速,人口大量成長使醫療市場擴大,便決議於校區內動工興建教學醫院。
1968年6月2日附設醫院舉行動土典禮,由於經費問題與學籍案發生暫時延擱,1970在吳火獅代理董事長全力推動下,11月董事會再度通過興建計畫,隔年4月21日開工,歷時五年,於1976年8月開幕啟用,聘請臺大醫院泌尿科主任江萬煊教授擔任首任院長,北醫直至此時方才擁有自己的教學醫院。
牙科門診部一景,中間診療椅旁的職業醫師是前任董事長李祖德,窗邊站立者為朱鎮東老師
牙科門診部
1970年2月,東京齒科大學依照姊妹校交換教授計畫,選派竹內光春教授來臺擔任為期3個月口腔衛生學講座教授,他曾強烈建議,唯有牙科門診部成立,方才能加速北醫牙科之臨床教育。
由於附設醫院興建困難尚多,為了讓牙科學生能夠儘快順利擁有實習場地,1970年在董事會的協助下,代理院長詹湧泉與牙醫學系呂清寬主任共同籌備牙科門診部,地點位於信義路二段153號之5。1971年9月30日開幕,成為北醫第一個外設的門診部,首屆實習醫師共12名,翌年增為16名,第3年14名,總計牙科門診部共開放2年又10個月,此中曾接受完整實習訓練者共有38人。
學校自行設立牙科門診部門有重要的意義,主要是因為它能配合教學進展的分科制,1970年,全臺灣公立醫院的牙科部門裡,除了三總、臺大有詳細的分科外,其餘幾乎只有1、2個部門同時處理所有口腔內、外科,補綴和贗復、矯正科病例。如此的安排對於學生實習並無好處,無法漸進學習。此外,有些醫院設備簡陋或礙於器材缺乏和專科人才不足,使得許多實習學生無法順利完成學習。
然而這所期待中的牙科門診部,卻在經營的過程中逐漸發生問題,首要的問題在於許多牙科醫師在外開業,造成病患流失,再者門診部的收支長期不平衡(第1年虧損84萬,第2年虧損44萬,第3年虧損57萬),對於原本就財力吃緊的北醫而言不啻為沈重的負擔,因此,經過3年的經營後,在1974年6月28日召開的第4屆第5次董事會中,由魏火曜董事提出停辦牙科門診部的臨時動議,經過表決通過。北醫隨即於7月31日以前完成停辦的各項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