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的人文藝術性社團是極具代表性的社團類別,也是北醫人的驕傲。在醫學院沉重的課業壓力下,北醫人在藝術人文相關的領域,仍然有著十分傲人的成績與表現,豐富了北醫校園。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綠杏」、「北極星」、「北醫人報」、「攝影」、「杏畫」等。
這些社團初成立的時候,沒有足夠的經費、空間或設備,但是這些社團的成立都有著一樣的精神——對人文藝術的熱愛,在社團的發展中,看到了北醫學子注入的生命與熱情,因為這股熱情,讓北醫校園豐富起來,讓北醫校園充滿了生命的力量,因而造就了許多輝煌耀眼的成績。這些大型的人文藝術性社團孕育出北醫學子的人文精神和社會關懷,學子們的獨立思考、豐沛情感和社會性生活在這些活動的軌跡裡充分流露。
《綠杏》:真實的聲音
綠杏
《綠杏》是北醫創校以來相伴最久的刊物,由北醫學生主導及編輯,代表了北醫學子的思想風潮和關切的焦點,也代表了北醫校園的真實聲音。從1962 年6 月1日創刊以來,《綠杏》一直是校內最主要的刊物,除了刊載學術論文及各層面的專題外,也持續地忠實記錄著拇山下的一草一木。歷經了創刊期、鉛字印刷改為平版印刷期、十六開改為菊版八開時期、復刊開始期、出版報紙型刊物《綠杏現場》等時期,但也在2004 年6 月的第58 期出版後劃上了句點。
身為學校重要刊物的《綠杏》,除了專業領域的學術文章外,也記載著北醫校園中的大小事,從《綠杏》中,不僅可以窺得北醫專業領域的發展及研究的過程,也從中了解了北醫校園的真實情況。一本刊物的編輯、發行是十分不容易的,而《綠杏》陪著北醫人走過40 幾個年頭,成為北醫重要的人文藝術性之代表性社團,因為這股先進們的衝勁,堅持著文字編輯的工作,得以呈現北醫最真實的聲音。
《綠杏》作為北醫學生反映心聲的刊物,刊物中真實的呈現北醫校園情況、學生需求。這份刊物代表了北醫校園的自由風氣,學生完全主導、真實的反應意見代表校園的開放及傾聽,也說明了北醫的校園風氣——開放、自由。學生主導的精神也讓北醫學生養成獨立思考、關懷校園的能力。
《北醫人報》:明是非之辨, 執春秋之筆
《北醫人報》創刊於1971 年3 月26日,為一份雙週發行的校園報紙型刊物,其中包括了新聞版、醫藥版、文藝版、生活版,也是一份兼具全校新聞、藝文、生活性的校園報紙。從其名稱《北醫人報》就可得知,這份學生報紙,完全以「北醫人」的角度報導校園事物,充滿的新聞性,也充滿了北醫學子對北醫校園生活的關心。
其報紙風格可從社訓中看出一些端倪:「明是非之辨,執春秋之筆」。記者群和編輯都秉持著「新聞記者應嚴守新聞道德,對事實與良心負責」的信條,對於校務、校風嚴謹地以北醫學生的立場為出發點,做客觀詳實的報導。自創刊以來無論版面如何更動,一直都保留了「社論」這個園地,就是希望能給北醫學生一個反向思考的機會,並養成關心事務的基本情操。
《北醫人報》一直都是以公正客觀的新聞報導自居,無論是北醫的校史發展、學生運動的變動史、醫學新知的繼往開來、鑑古知今,都秉持著替學生說話,以大多數學生的意見為參考。《北醫人報》作為北醫師生間的溝通橋梁,期望能將學生們有建設性的意見傳達給校方,讓學校了解學生的心聲並回應學生的實際需求。同時,也經由《北醫人報》呈現了學校大小事務,包括校園活動和比賽成績,讓學生們更深入了解及認同北醫,透過報紙刊物的即時性,讓學子更能掌握校園生活的脈動。
*北醫人報數位版,網址: https://hpp.tmu.edu.tw/newspaper/
《北醫人報》創刊號
《北極星》:詩文的饗宴
「北極星詩社」是北醫著名的詩社,也代表北醫蓬勃的人文精神,北極星詩社不僅主導校內的藝文活動,歷年來推出繆思的夜宴、詩牆和拇山文學獎,其讀書會更是推動北醫人參與社會運動的搖籃。早在詩社創立之前,北醫一群熱愛詩詞的學生,就在課餘時間以詩會友,1964 年春,由喻麗清、鄭稔、張錦槍為主的北醫學生發起創立了北極星詩社,連署人中還包括綠杏社發起人,也就是前北醫校長胡俊弘先生。推舉當時已常在皇冠出版社登稿的喻麗清擔任社長,並由詩人紀弦擔任指導老師。50 多年來,除了醫療界眾多的社團校友之外,更有許多北極星詩社的社員持續在各領域活躍著;立委洪奇昌、新竹市長蔡仁堅、社會工作者楊憲宏、歌手張洪量都曾在《北極星》這塊園地上耕耘過,文界如陳克華、侯文詠、林野等更是族繁不及備載。
《北極星》詩刊從1964 年起,每年固定發行至1987 年才告終止。平日寫詩、讀詩,學期間以郊遊踏青尋找靈感,郊遊過程中在夜裡尋找北極星作為方向指標,故以此作為社名。透過「繆思的夜宴」與「詩牆」的展出,北極星在70-80 年代為北醫校園注入濃濃的人文氣息。
北醫攝影社: 用照片說話的力量
北醫攝影社一開始是在1962 年以康樂性類別登記為「臺北醫學院攝影學會」,當時的「北醫攝影學會」在沒有暗房的年代,就參加多次的攝影比賽,透過一群熱愛攝影的北醫學子,執全國大專攝影界牛耳, 曾經在1968、1969 等年度人數達幾百人,成為北醫第一大社,對內舉辦校內攝影比賽,對外參加各項國內和國際比賽屢創佳績,並舉辦多次成功的全國大專攝影比賽。
直到1970 年終向校方提出了設置暗房的要求,在幾經尋覓後,在現今實驗大樓三樓的橫廊盡頭,規劃了一個小空間給北醫攝影社的同好們使用。在沒有學生活動中心的年代有一個宛如社團辦公室般可以相聚的場所,振奮不少當時攝影人的精神。沒有足夠的設備、空間及經費,但攝影社憑著社員對攝影的熱愛,逐漸成長,並獲獎無數。對當時成員來說,沒有如現今有大型學生活動中心的空間,但一個小空間卻凝聚了攝影社成員大大的力量,彼此鼓勵、團隊合作,讓攝影社在北醫人文藝術性社團的歷史中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攝影社輝煌的成績,一直是成員回憶過往的驕傲,這分驕傲中帶著北醫校園生活的回憶、帶著相機跑的天真傻勁,同時也帶著一輩子濃濃的友誼。用照片說話,用照片寫下北醫校園生活,對於北醫攝影社的學子來說,這句話說中了他們的心聲,也讓他們深深感動。
美的杏畫社:藝術之美
美的杏畫社於1963 年成立,簡稱杏畫社。「美的杏」這個名字包含著杏畫社所成立的宗旨,追求「美」的精神,同時也是「Medicine」的音譯,更突顯北醫不僅是杏林春滿,也富有人文氣息。自成立起,平時由師大藝術系廖繼春教授指導,歷年來利用暑假到各地寫生,促進畫藝,郊外寫生也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創社以來,舉辦過大大小小的畫展,當中除了素描、水彩、油畫及國畫作品外,也曾做過紙雕藝術。其中邱欽亭的油畫作品「解剖之花」入選全省美展。學校有園遊會時,杏畫社也參加攤位擺設,由社員提供作品,同時也舉辦過「世界名畫名景欣賞會」,及課堂上放映名畫賞析。
當時除了每週固定的繪畫教學外,杏畫社也於每學期固定舉辦社員成果畫展、參觀美術展覽等,提供大家另一種休閒與學習的環境,在此可以隨心所欲的創作,志同道合相互切磋,開闊學習的新視野。杏畫社所成立的宗旨,是追求「美」的精神,其突顯北醫不僅是一個醫學領域專業的學校,也同時充滿了人文氣息。
北醫服務性社團也是北醫社團歷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初創的北醫是一個校地不大、資源不多的學校,這樣的北醫卻有著全臺醫學院校都難望其項背的一項統計數字——驚人的學生活動力。這種活動力尤其表現在服務性社團及服務隊上,這些社團為研讀著生命科學的學生們提供了課本之外想法、行動付諸實現的空間,讓北醫人對生命的熱情和追求,有了更具體的呈現。
創校初期的學生社團,並沒有成立服務社團的風氣,與現今活躍的服務性社團相比,當時的學生活動的主流是攝影、綠杏、杏聲以及各種體育性的社團。直到創校10 年後,至1971 年的「樂幼社」才有第1 個服務性社團,牙科范以勇同學擔任首屆社長,主要服務對象為臺北市內各育幼院、安養院,為孤兒與老人進行醫療服務、課業輔導等。創社初期就頗受到關注,甚至有許多人在北醫學生刊物《北醫人報》上投書給他們建議。而樂幼社的表現也完全沒有辜負期待,不但發揮高度的服務精神,引發風潮與校園的關注,更在創社第2 年就榮獲全國大專院校特優社團,接受當時的救國團主任蔣經國親自頒獎表揚及獎金2,000 元。
1972 年的暑假,北醫展開了第1 次的服務隊出隊,由徐千田院長親自帶隊,學校內、外科教授也輪流出席參與,這不但是北醫的第1 支學生服務隊,也是全國最先成立的醫療服務隊。1974 年起更增開了寒假服務隊,以臺灣各縣市的無醫鄉為主要服務地點,至偏遠地區進行短期義診、寄生蟲防治篩檢等。
隨後北醫的服務工作隊逐漸陸續誕生,搭配著當時的時代氛圍,年輕人發揮對社會的服務貢獻,由救國團主辦推動了許多服務團隊,北醫學生也熱烈響應參與。而這些服務隊在日後逐漸轉化為各服務性社團,例如1972 年的羅浮群以童軍運動的承襲和推廣進行服務,成為日後的羅浮童軍團;救國團於1980 年贊助大專院校成立的「村里服務隊」,日後也成為北醫基層文化服務團。
這些北醫的醫療服務隊或醫藥教育營長期經營,從偏遠山區到離島鄉鎮,從兒童教育到老人照護,這正是本校學子回饋社會的具體表現,也給予人們本校學生允文允武的正面形象。北醫學生所組成的志願衛教服務隊,出隊頻率是全國第一,於每年寒、暑期前往臺灣偏遠區(寒暑假出團參加學生人數超過1,500 人次),並協助當地衛生教育工作、輔導社區環境衛生及保育、加強醫藥常識之宣導。充分體現學生對於社會責任與回饋精神的重視,同時亦拓展了學生的國際觀。其中北醫學子將眾人熱心奉獻的物資、金錢和心力,跨國帶給需要的人們,也將北醫的精神推展到國際。如此優異表現,屢獲社會各界頒發之傑出服務性社團獎及傑出社團領袖獎項。本校學生的服務之心,一屆又一屆的繼承下來,在培養出無數優秀醫療人才的同時,更有一份對人群的關愛、對社會的責任,以及對生命的自覺。
北醫60 年的歷史中,服務性社團及服務隊有很多經過重整、改名或是從此消失在舞臺上,如今還有15 個服務性社團持續投入熱情與社會實踐,我們無法細數北醫歷史上的所有服務性性社團,僅列出最具代表性的幾個社團,希望能讓北醫學子的服務之心傳承,也將這份對生命的熱力傳遞出去。
社會醫療服務社
簡稱「社療」,於1962 年暑假第1 次出隊,早期社療以臺灣各縣市的無醫鄉為主要服務地點,至2019 年暑期(7/31-8/7)的臺東縣成功鎮、東河鄉,已屆滿46 年,同時也完成84 次的出隊醫療服務。社療一隊主要以臺灣各縣市的醫療資源缺乏地區為主要據點,因臺灣地區醫療條件的改善,近年地點主要集中於東部的偏遠鄉鎮、西部山區及離島地區。現在以衛生教育宣導為主,義診服務為輔,著重預防保健方面,不斷依據社會環境與時空背景條件調整社團的出隊方式。
基層文化服務團
簡稱「基服」,原是隸屬救國團麾下的一支服務隊,因其屬性明顯,在全國各大專院校皆有「基服」這個社團。每年寒暑假皆出隊服務社會,除學期中大大小小的活動外,於寒暑假尚有「定點服務隊」及「藝文服務隊」,等著團員們去挑戰。平時的活動內容包羅萬象,除接辦學校的「全校迎新大露營」、「民俗週」等育樂性活動外,還有一個供團員們展現舞臺才藝的「基服之夜」;也承辦教育部的「社區服務」計畫,將服務對象擴展到鄰近社區的國中小學學童,於平時即提供育樂的服務,並推動其社團的發展。北醫基服秉持服務精神,積極於各項校內外活動,更推廣至社區及鄰近小學,透過定期出隊,基服更加茁壯。
山地社會醫療服務團
簡稱「山服」,服務的理念為推廣偏遠山地民眾衛生教育、兒童保健常識,並照顧其醫療需要,以實踐大學生關懷社會、回饋社會的理想。從服務工作中,使參與同學學以致用,並體認服務的真義,作為跨入社會之準備。山地社會醫療服務隊成立於西元1993年,大隊自成立以來在南投縣仁愛鄉的廬山、都達、靜觀等部落出隊服務,多年來已有40多次的出隊紀錄,長年的定點服務,與當地居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北醫山服出隊的服務內容主要分為「巡迴義診」以及「國小育樂營」這兩大主軸;藉由定期提供義診服務的機會,讓居民們體認到健康的可貴,以及就醫的重要性;每場義診都會進行衛教及健康諮詢等服務,旨在推廣正確的衛生教育及醫療保健觀念。
杏青康輔社服團
1980年5月,因應國家政策,救國團南投縣團委會致函本校,請杏青康輔籌組紅香山地服務隊,前往仁愛鄉紅香地區發祥、力行等地服務,在本校課外活動組、救國團總團部與杏青康輔之共同努力之下,紅香山地服務隊終於在8月分成軍出發,是杏青康輔往後定期偏鄉服務的濫觴。
近40年來,杏青康輔致力於宜蘭(頭城、壯圍、三星、員山)、雲林(四湖、口湖、臺西)等沿海農漁村落,與花東地區山地及沿海聚落(鹿野、海端、玉里、卓溪、新城、秀林、光復、瑞穗、萬榮、豐濱,臺東縣長濱、東河、太麻里、金峰、鹿野、關山)之醫療、社會服務工作。
杏原社
集合各地原住民學子於一堂,共同研討學業,溝通思想與情感,藉著學長與學弟妹間的聯繫與傳遞,無論在求學期間或畢業後在社會工作,猶如大家庭般和睦相處、互助互勵。杏原社將每一位原住民的心拉得更近,無論是在哪裡,杏原社成員都將彼此關懷相互提攜。
飛洋國際服務團
前身為「海外醫療服務團」(TUSO),成立於2003年10月。2003年至2008年,臺灣大專生海外服務團長期與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臺北大安教會、屏東基督教醫院臺灣駐馬拉威醫療團合作,每年派遣服務隊前往馬拉威進行義診及衛教,至馬拉威北部姆祖祖中央醫院(Mzuzu Central Hospital)見實習並協助相關醫療衛生計畫的推動。2008年,馬拉威與我國斷交;同年,為配合我國國際醫療政策,臺北醫學大學結合旗下3家附屬醫院與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簽定駐史瓦帝尼王國醫療服務合約,開始了長駐於史瓦帝尼王國的醫療服務(2014-迄今),除了替當地國民篩檢寄生蟲,也發表了許多國際熱帶醫學學術論文。2015年起,飛洋國際服務團受邀至柬埔寨探查,發現當地雖擁有全世界NGOs密度高的首都,仍無法有效利用資源,偏鄉仍亟需建設與物資,乃開始於柬埔寨的服務。
綠十字醫療服務隊
1988年,有鑒於當時臺灣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均、工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公害問題的日益嚴重,造成環境品質低落和居民健康的危害,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林杰樑醫師(本校校友,有俠醫之稱)發起籌組綠十字後勁服務隊及綠十字健康服務協會,結合了具服務熱忱的醫師及醫學生,為後勁地區的居民提供醫療服務及衛教宣導,在那個沒有健保的年代,成為許多居民重要的健康照護支柱。自此,綠十字旨於對醫療資源較缺乏的地區,盡力提供醫療上的協助,每年寒暑假至雲林沿海一帶4個醫療資源較為匱乏的鄉鎮,為當地居民提供義診及衛教宣導等服務。
楓杏醫學青年服務團
前身為「北醫醫學營工作團隊」,是目前北醫規模最大的社團。協助學校辦理許多營隊,服務對象擴及高中、國中、國小、臺灣、美加及世界各地華人,領域涵括醫學、生技、牙醫、藥學、護理等,可以說是每年寒暑假青少年及家長最期待、也最推薦的學習活動。自2008 年正式成立為「楓杏醫學青年服務團」,持續將醫學知識與感動散播全國各角落,辦理數次「社區醫學知識計畫」,推廣本校附醫、萬芳、雙和三大醫療體系、落實北醫的社會服務責任。2011年暑假更將走出臺灣本島,規劃成立「楓杏社會醫療暨醫學知識推廣服務隊」,以澎湖為第一站。楓杏秉持「溫馨、誠懇、負責任」的態度,數年來已服務全臺學子逾15,000 人,將醫學知識與感動散播全國各角落,辦理數次「社區醫學知識計畫」,落實北醫的社會服務責任。
2014 年寒假,楓杏為了落實世界公民的責任,得知史瓦帝尼當地牙科資源相當落後,決定將本團既有之醫療隊服務內容,拓展到海外,成立楓杏海外史瓦濟蘭醫療服務隊。6 年來累積義診服務人數達到18,181 人次。希望藉由國際醫療服務,可以提升當地的醫療水平,並藉此國際服務隊,訓練楓杏學生規劃國際任務的能力,培養國家專業人才,在未來進入社會或是醫療體系能夠加以發揮。
LOHAS綠生活節能社
前身為「節能宣導隊」,透過節能宣導隊隊員於各處室利用生動演出,宣導節能觀念。成立社團後號召全校師生與我們一同為這地球盡一份心力,舉辦了環保營隊,利用課餘時間,教育學校小朋友正確的節能觀念,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其了解節能的重要性,讓節能觀念能夠深耕於大眾的心中。
海外醫療服務團(TMUSO)
1996 至2015 年間,由牙醫學系林利香、陳錦松醫師帶領「海外醫療服務團」在南印度Bylakuppe 流亡藏人屯墾區,進行以中長期發展之口腔健康促進計畫。連續10 年,藉由實際執行計畫之領隊老師、醫師與學生之合作經驗中,整合資源,為日後國內牙科志工團隊建立溝通平臺與合作模式。2016 起,受到尼泊爾民間邀請,前往尼泊爾數間僧院及學校服務,並和當地醫療院所連結,推動為僧民、學生以及區域居民實行口腔檢查、牙科義診以及衛生教育三大方面的醫療服務計畫。針對尼泊爾牙科技術人員培訓,則建立雙邊合作教育等課程,成立牙科訓練教學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牙科專業教師及牙醫師,進行有系統之牙科專業教學訓練及臨床示範教學,提升當地牙醫從業人員醫療水準。
北醫學子在音樂及舞蹈方面,也有相當悠久亮麗的歷史。在這些多采多姿的社團活動上,透過社團活動讓學子們有了一個調劑身心、結交朋友和自我訓練的最佳去處。在接受生命科學教育和專業訓練外,社團活動也讓同學有機會展露其才華,並得到團體生活及工作的經驗。
杏聲合唱團
是創校初期最具代表的音樂性社團,成立於1961 年(北醫創立的第2 年),原由幾位熱愛合唱的藥學系第1 屆校友所發起,之後陸續加入其他學系,至今已發展為臺北醫學大學校園中歷史最悠久、組織系統最完整的社團。
杏聲合唱團初期在藥學系助教黃賢理老師的指導下,初見規模,實驗合唱團的戴金泉老師、YMCA 的鄭錦榮牧師、林健全助教以及吳國基老師,都先後指揮、指導過杏聲合唱團。而後在楊健志醫師指揮任內,首度提出杏聲「Singsong」的英文團名,在各合唱團中獨樹一幟,更饒富意涵及使命感。
起初的活動大部分以校內為主,或在院慶晚會及迎新、送舊等場合獻唱,或而一群人聚在一起時,隨性便哼唱了起來,直到1962 年6 月,於「國立藝術館」舉辦首度對外公演,開啟了杏聲在北醫的另一個階段。此後杏聲開始活躍於校外各項活動,完成了院歌的演唱、並積極參加國內各項音樂比賽。
1972 年首度參加全國合唱比賽,並且製作了第一套團服。1980 年代由賴史忠醫師擔任指揮,1983 年本著「以音樂美化人生,以藝術服務社會」之宗旨,首次舉辦全國巡迴演出,也參與校內外各項活動:每學期期末的音樂會、院長盃音樂比賽、醫學院合唱觀摩等等,讓團員們一直有目標可以追逐。1990 年左右,在賴淑芳老師及張大勝教授的悉心指導之下,參加音樂比賽的成績從甲等、優等,到1991 年後六度蟬聯優等第1 名。至1994 年杏聲更跨足海外,受邀赴美巡迴演出,為北醫創校以來,首次出國訪問的學生社團。
2000 年杏聲參與了中華民國第10 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並與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合作,演唱4 首曲目,此次演出十分珍貴,一方面擴展了音樂視野及廣度,一方面也在國際友人面前,唱著對臺灣土地的熱愛及關懷。
2008 年,杏聲合唱團四度受日本臺醫會邀請,於日本東京明治神宮紀念會館演出;同時受到東京大學邀請,於東京大學附設醫院進行短期的交流與演出。並先後遠赴德國、義大利、奧地利等地,受到北美校友會、日本臺醫會、史丹佛大學、慕尼黑大學、柏林大學、東京大學及柏林愛樂廳的邀請前往演出。
管弦樂社
前身為弦樂社,成立於1963 年,長期參與校園的各種音樂表演活動,後在1979年9 月與交響樂團管樂組,合併為管弦樂社,由醫二徐聖輝同學擔任首任團長,並以吳興街284 巷的「新工社區辦事處」為練習場地,以便訓練團員。
管弦樂社成立後,以弦樂四重奏的實質性,經常性地參與校內大小活動的表演,並也開始陸續參與音樂比賽,包含臺灣區音樂比賽(現為國立廣播電台主辦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大專弦樂組,獲得多年優等,還曾連續6 年獲得比賽優等第1名;參與全國管樂團比賽也多次獲得優勝,並在國際嘉義管樂節中表現優異。
近年來參加全國音樂比賽屢次獲獎,各式各樣表演也都應接不暇。2007 年12月管弦樂社獲法鼓山基金會邀請,在北醫身處的信義區101 大樓前擔任心六倫活動的開場演出。2008 年史懷哲紀念音樂會與2009 年管弦樂社成立30 週年音樂會都在國家音樂廳演出,聽眾反應熱烈、佳評如潮。2010 年北醫50 週年校慶音樂會在新舞臺演出,2011年於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家音樂廳演出德弗札克之夜,皆深獲各界好評。
鋼琴社
前身為北醫室內樂社,於1995 年由呂業生創立,當時社內除了鋼琴外,還有室內樂等管樂、弦樂,後來學習鋼琴的人愈來愈多,而單獨喜愛管樂、弦樂的社員也愈來愈多,因此在2001 年由北醫室內樂社正式改名為北醫鋼琴社,成為專為喜愛鋼琴的人在北醫的棲身之地。
霏雪國樂社
創社初期,以近似於古代的文人雅士,由精通樂器的同學們,聚在一起演出小型的絲竹團互相唱和。發展以精緻的「絲竹室內樂」為主,10 數人左右,講求音色、默契的絲竹團,經常性地參與學校活動的演出,並開始參與校際聯合音樂會以及全國的絲竹賽。
熱舞社
前身是北醫舞蹈社,因舞風的不同,慢慢轉型分支成熱門舞蹈組、國際標準舞組、手語組。但隨著舞蹈性社團的蓬勃發展,各組皆具備了獨立作業及主辦活動的能力,也使得管理的作業變得困難重重。因此於88 學年度,手語組獨立成為杏林手語社,89 學年度時又再度獨立成為熱門舞蹈社及國際標準舞社,此後不但管理方便,也使得校園更添加了許多讓學生學習各種舞風的機會及休閒活動空間。熱舞社在成立後,積極參與全國大專舞展表演、北區大專院校聯合舞展等活動。
炙陽火舞社
於2014 年成立,火舞(Fire Dance)是一種表演者與火互動的舞蹈,舞者藉由肢體技巧與道具使用向觀眾呈現其特有的畫面跟軌跡。一般多以火棍(兩頭帶火之棍具)及火球(兩頭帶火之繩具)做表演,亦有火扇、火刀、小火棒等諸多不同形式的道具。火舞的表演形式現今多以平面舞臺式的表演為主,其表演類型沒有拘束,商演、秀場、即興、主題包裝、劇場皆有。社團成立宗旨為宣揚火舞文化,並藉由學習、練習火舞表演促進社員間的默契並達到團隊合作的精神,亦透過成果發表宣傳正確的火舞相關觀念。
嘻哈文化研究社
於2018年新興之社團,嘻哈(英語:Hip Hop),是1970年代源自紐約市南布朗克斯與哈林區的非洲裔及拉丁裔青年之間的一種邊緣性次文化,繼而發展壯大成為新興藝術型態,並席捲全球。嘻哈包含饒舌、DJ、地板霹靂舞及塗鴉四大要素。另外,亦衍生出節奏口技、嘻哈時裝、嘻哈俗俚語等次文化。本校社團主力則是推廣Beat Box、DJ、Rap等街頭與嘻哈文化,為北醫校園增添特別的氛圍。
北舞工作坊
前身是現代舞社,創立於1985年,後於2008年更名為北舞工作坊。社團舞蹈種類多元,包含現代舞、芭蕾舞、民族舞、爵士舞等。社團也將上課內容E化,錄下每次課程內容並編碼,方便課後復習。分為初階舞蹈課程及進階課程,以激發創意的方式,透過即興課程,帶領社員加入編舞的行列。
國標舞社
自2000年從舞蹈社獨立出來後,由公衛系廖文瑜同學擔任首屆社長。除了基本舞會禮儀、土風舞、摩登及拉丁舞科的教授外,更創辦「楓之舞國標營」、「狂舞」四校聯合研習營,透過營隊活動,讓對於國際標準舞有興趣之學員,能共同享受跳舞的喜悅,藉由舞來感受肢體之美,學習男女進退應對之藝術,跳出自我。
國標舞社從主辦明星盃國際標準公開賽,到參與大專盃、總統盃等,屢創佳績。帶領社員觀摩世界公開賽、巨星秀等國際賽程,包含藝文演講,邀請指導老師講述冠軍舞者的祕密,並響應公益活動表演,表達對社會弱勢團體或議題的支持和鼓勵。
拉丁舞蹈社
於2003年創社,由王爾瑩擔任首屆社長。力行拉丁舞蹈的宗旨:以競技為目標,「以拉丁舞蹈來震撼靈魂,以藝術表演去觸動真誠」。除了各項表演活動以外,也與攝影社合作「動與靜:拉丁舞與攝影的對話」,並於2008年創立國際標準拉丁盃,以增加比賽經驗,透過校際合作,展現拉丁舞的活力與熱情。
北醫的音樂舞蹈社團,從一臺鋼琴的草創,到參加校內、校外甚至海外的各項活動,最主要的成功關鍵是北醫師生對音樂及舞蹈的熱情與愛好,音樂並非只是唱歌的詮釋,舞蹈也不只是身體的搖擺而已,而是一種熱情及生命的律動,激盪出的動人樂章。
儘管學生社團難免起起落落,會隨著世代參與社團的心態與流行趨勢而有所改變,但面對醫學教育的龐大課業壓力下,音樂舞蹈性的社團卻是始終保有足夠的能量,實為難得可貴,也顯見北醫人對於藝文表演的素質與熱愛,在專業領域學習之餘,展現了無比的才華,也讓北醫全體師生感受人文藝術的魅力。
體育代表了一個國家或團體的實力,體育活動也每每總是激勵人心。臺北醫學大學的體育在60多年來,屢屢為校爭光,從這些校隊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北醫成長茁壯的重要鏡頭。
北醫每年均主辦校內運動競賽,例如:新生盃、校慶盃球類活動,同時各系也會辦理系際盃等比賽,主導著校內熱烈的運動風氣。本校校隊也戮力為校爭光,無論在全國醫學盃或是全國大專校院的比賽中,都能取得佳績戰果輝煌。此外體育活動除了增進北醫學子的體能、運動場上的優良紀錄外,更成為學生培養社交能力的機會,許多傑出的校友間往往透過技藝切磋,以賽會友,建立起深厚的情誼。
北醫學子在賽場上的優異表現,代表了本校學生不只是在書本課業上有所專精,在高度競爭的體育賽事上,也能透過智慧、體力與團隊合作,展現出允文允武的亮麗成績。
網球
1984年的第1屆大專盃比賽,北醫網球隊在此次比賽榮獲男子及女子組的亞軍。接連的第2、3、4屆大專盃比賽,北醫男子網球隊更蟬聯3年的冠軍,而女子網球隊也不讓鬚眉,連續5年包辦大專盃冠亞軍。近年來北醫網球隊在大專盃中,隊員們也都有很好的成績。
對於畢業多年的北醫校友而言,紅土網球場應該是大家共同的回憶之一。本校的紅土網球場位於現今體育館的位置,曾經孕育出不少網球好手。伴隨北醫人走過幾十年歲月,孕育出許多的大專網球好手,但因校地規劃之因素,於1999 年正式退休。學校保留了一面紅土網球場,並在拇山宿舍旁建置一面硬地網球場。
排球
北醫男子排球隊早期曾參加大專盃,而在全國醫學院開始共同舉辦「醫學盃」之後,排球隊就將目標放在爭取醫學盃的冠軍獎盃。曾於1995 至1999 年在醫學盃創下排球五連霸的紀錄,在永信盃及大專聯賽也有亮眼的表現;女子排球也於1967 年起連續3 年於全國大專盃排球錦標賽女子乙組獲得冠軍,隨即躍升到全國大專盃甲組。
男子排球隊教練劉昭義老師,與女子排球隊教練張淑惠老師,在校內常利用下課時段或體育課時傳授技巧並加強練習,讓學生獲益良多,也在困難時給予學生最大的協助,球隊宛如一家人,也培養出革命情感,正是戰績彪炳的重要原因。近代男女排教練由洪至祥和簡翔偉兩位老師帶領,更是創下許多佳績,為北醫排球開創新的格局。
柔道
臺北醫學院柔道隊是由一群愛好柔道運動的學長們於1963 年5 月籌組成立。北醫柔道隊教練是亞運金牌國手李清楠。本校柔道隊的輝煌歷史,參加各地的比賽包括中上運動會,全國醫學院的院際醫光盃柔道賽等比賽,醫光盃每年幾乎都獲得冠軍。
雖然是課後的活動,但是為了爭取校譽,每位隊友的練習都相當認真,訓練也非常嚴格。除了優秀的教練,本身有實力,又有獨到的技術原理;再加上努力的隊友,勤於練習,有紮實的基本功夫,配合隊友的團結與默契具有必勝的決心。正是北醫柔道隊的成功之道。
劍道
北醫劍道社創立於1963 年,由北醫創校人胡水旺醫師及董事徐銀格醫師共同發起並設立北醫劍道基金,由醫科第3 屆校友徐恆雄學長負責籌劃並創立「臺北醫學院擊劍學社」,並聘請李阿逢先生為指導教練,1977 年6 月更名為「北醫劍道社」。
劍道社曾於1969 年奪得臺灣省第6 屆中上學校擊劍錦標賽冠軍、1977 年橫掃大專盃及各項比賽冠軍。其後歷屆於各項全國比賽中不乏前3 名之佳績,到1987年再創巔峰,於第13 屆大專盃勇奪團體過關賽冠軍及得分賽亞軍,並於第14 屆大專盃再奪團體得分賽冠軍及過關賽亞軍,之後更維持了近5 年的霸主。
由於劍友們為劍道界貢獻良多,北醫劍道社,便成為全臺灣最幸福的社團:擁有劍道界最多教學資源的社團。社團內,社員與社員之間互相勉勵,互相試用各種不同的招式,以利在實戰中使出,造就了這個社團堅不可摧的凝聚力。
棒球
棒球隊係於北醫創校後不久即成立的元老級球類代表隊,早在1964 年與1965年即曾以「臺北醫學院棒球隊」之名參加臺北市市長盃軟式組的比賽,在當時與文化學院、政治大學與臺灣大學,均是臺北市少數的大專學生棒球校隊。
近年來,北醫棒球隊已經成為穩定發展的校隊,蛻變成一支穩定且具有水準的傳統球隊,在經歷各屆學生經營、參與,以及校隊指導老師的努力之下,期許臺北醫學大學棒球校代表隊能夠持續發展,在各項比賽中代表學校繼續取得佳績。
足球
北醫足球校隊是歷史悠久、獲得無數榮譽的校隊。建校初期,足球隊便曾與日本市立大阪大學醫學部、千葉大學足球隊進行過友誼賽。1962 年,也就是本校創校第3 年,臺大葉曙教授、北醫陳定堯教授發起醫學盃足球聯誼賽,北醫足球隊率先成立。在醫學盃中北醫足球隊就囊括了19 座冠軍、12 座亞軍、9 座季軍,其他大大小小比賽,不勝枚舉。
北醫足球隊也是最重視傳承的校隊。正因足球是11 人的運動,北醫足球隊隊員、校友眾多,又因臺灣足球風氣不盛,身處足球沙漠中的北醫足球隊相當團結、學長學弟間關係良好、互動頻繁。學長們常常在盃賽前促膝長談、星空夜語,溝通良好、全隊一心,並且學長們回學校支持、贊助的風氣也開始建立,而這樣的傳統延續至今。
橄欖球
北醫橄欖球隊於1963 年正式穿上紅白各半的球衣及黑球褲(紅色-熱情、白色-純潔、黑色-堅忍),第1 次代表學校參加全國第13 屆7 人制錦標賽,1964年第2 屆臺北市青龍盃比賽,榮獲亞軍為球隊得到第1 次獎牌,並於1966 年全國大專盃7 人制錦標賽第1 次奪魁。
之後再於1968 第22 屆15 人制大會賽起,本校連續贏得5 屆五專組冠軍得到全國比賽的資格。醫技第1 屆同學以班隊出賽(41 位男生選15 人)連續獲得3 次全國15 人制及全國7 人制、冠軍,戰績輝煌。甚致遠征日本,擊敗日本大學齒科部(醫學盃冠軍)。1974 年第28 屆時5 人制為最後一次得到五專組冠軍,創下自1968 年大會比賽設立五專組以來連續7 屆15 人制及7 人制獲得冠軍的輝煌戰果。
北醫橄欖球於2017 年重返榮耀招收體育保送生,為北醫第一支甲組球隊,由吳麥斯院長發起,北醫橄欖球隊各路校友慷慨解囊,特別是義大醫院杜元坤院長,每年捐款200 萬元連續10 年提供橄欖球隊發展使用,相信橄欖球隊在校方以及校友支持下,將持續過去的輝煌成績。
羽球
北醫羽球隊成立於1978 年,由林鐵民、蔡成枝、饒啟明、余沈毅、林俊成等校友所催生,當時球隊練習都在校外,由張淑慧老師帶領,開啟了正規練習和對外比賽。90年代後期,仍有許多熱愛羽球的校友們,包括:李林深、曾淑玲、蘇千田、許長山、吳志奮、黃勝仁、陳新源、張東曜、張志光等學長姊們,一同撐起北醫羽球的招牌。
時至2001 年,當時醫學系沈欽智、林靖洋、黃為晟、吳紹穎、賴思敏、許紹榮、翁竹浩、謝曉芙等校友,為再次振興北醫羽球,開始籌備球隊組織,也剛好2002 年北醫體育館正式落成,再加上祁崇溥老師擔任指導教練,北醫羽球隊有了嶄新的風貌。當時祁老師和隊員說:「我們的目標不只在大醫盃、藥學盃等校際比賽,而是要放眼全國醫學盃及全國大專盃的大比賽。」激勵球員投入訓練,朝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校友是球隊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基石支柱,自2013 年起,球隊自發性每年都舉辦羽球校友盃活動,畢業校友與在校生彼此切磋球技、聯絡感情。翁竹浩校友費心幫助統合畢業校友群,許多校友更發起捐款,實質支持球隊發展,而球隊也在校內設立了募款基金專戶,財力支援得到相當大的幫助,得以讓球隊有更多更大的成長空間。未來羽球隊仍將秉持精益求精與奮戰不懈的積極態度全力得勝,為校、為球隊、為個人爭取最高榮譽。
籃球
北醫男子籃球隊始於1963 年,年度主要參加競賽為全國大專籃球聯賽及全國醫學盃球類聯誼賽。1977 年全國醫學盃,首次有男子籃球項目,因各校屬性相近,均為醫學相關院校,使比賽具有背負全校榮譽的使命及歷史意義。
早期北醫籃球隊由體育室主任劉昭義老師協助帶隊比賽,本校在首屆醫學盃就拔得頭籌榮獲男子籃球冠軍,並分別於1978 年獲得亞軍,1979 年獲得殿軍,為北醫男子籃球隊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此後各隊實力漸增,北醫籃球隊約有十年期間退出四強之外。1988 年全國醫學盃才再次獲得殿軍,並分別於1989 年獲得季軍,1990 年獲得亞軍、1991 年及1992 年分別再度獲得殿軍與季軍。
後再於2005、2006、2008 年醫學盃密集榮獲亞軍,締造本校男籃第3 個輝煌年代。從上一次獲得醫學盃冠軍已經超過30 個年頭,雖然其他醫學盃強隊有體育績優生的鼎力相助,但北醫籃球仍保有一定競爭力。
北醫女子籃球隊比起其它球隊算是一支相當年輕的隊伍,1983 年全國醫學盃比賽,首次舉辦女子籃球項目,北醫女子籃球隊第一次參加,就在第1 屆舉辦的醫學盃女籃賽中拿到首座冠軍,在醫學盃史上留下佳績。並於2003 與2005 年再次獲得冠軍。
桌球
北醫桌球隊創立於1964年,當時由張淑慧老師擔任教練,並在張老師帶領之下屢獲佳績,並於63學年度時首次參加全國醫學盃,也是第一次全國醫學盃開始有桌球項目比賽,第一次參賽女生桌球代表隊就榮獲第3名,1986-1989年更榮獲男生桌球四連霸輝煌紀錄。
2008年的醫學盃北醫男子桌球在睽違13年之後,再度於醫學盃奪冠,在2009年的醫學盃賽場上,本校成功蟬聯冠軍寶座;女桌在醫學盃的表現也不遑多讓,在獲得4次醫學盃季軍之後,終於同在2009年與男隊同時獲得冠軍榮耀。